PK200

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旅行的青蛙攻略 旅行青蛙去台北的攻略

时间:2025-05-18 14:02:19

甜美萌系《旅行青蛙》like!灵犀互娱治愈系放置新游二测

几年前有一款突然爆火的放置类手游。没错,就是《旅行青蛙》。

不需要很复杂的操作,也不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的成本,就能轻松获得意想不到的正反馈。这也是放置挂机类游戏可以带给我们的游戏体验。

旅行的青蛙攻略 旅行青蛙去台北的攻略

佛系游戏的本质是「掌控感」。

玩家无需追赶竞技游戏的强度,正如一位玩家对停服青蛙的告别:“不是离别,只是蛙儿子要出的下一个远门而已”——这种从容,或许正是佛系游戏最动人的生命力。

虽然《旅行青蛙》已经停服,但很多玩家几乎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手机上至少保留一款放置类手游。

3月27日,灵犀互娱发行的一款休闲放置游戏《花花与幕间剧》开启了二测,是一次计费删档测试。

此次测试并非首测,早在2023年11月,游戏就曾开启过一次为期“10个月”的测试。目前在taptap上期待值8.9分,很多玩家反映画风可爱软萌。

研发团队名称叫酸石榴的天使棒棒糖工作室,和《花花与幕间剧》画风一样,以甜美治愈为核心,整体呈现出软萌、清新且充满童话感的视觉体验。

的确,很多玩家都被《花花与幕间剧》的外表所打动,从诸多玩家反馈来看,首先吸引他们的就是甜美可爱的画风。但真正进入游戏后,会发现「甜美可爱」的外表只是优势之一,内在框架的玩法将「萌」贯穿了始终。

在首测阶段,很多玩家就出现的「沉浸后遗症」颇具意味,超预期的测试时长使许多体验者以为一测一直在进行。配合用户在小红书等平台的内容共创行为,这种情感共鸣成功转化为传播势能,为二次测试储备了包含原始用户与慕名新玩家的更多群体。

因此,《花花与幕间剧》在二测前就已做好了充足准备。如在B站官方平台透露最新变化,以及公布角色特辑。一方面可以让新玩家对游戏轮廓有个大致了解,另外一方面也能让参与或关注首测的老玩家悉知了最新改动。

成长、陪伴与舞台的梦想

故事背景围绕一个充满奇幻与治愈色彩的异世界展开,玩家将扮演一位意外踏入这个世界的旅人,与三位性格迥异的角色共同经历一段关于成长、陪伴与舞台梦想的旅程。

这款游戏的主要玩法和《旅行青蛙》类型,通过养成与陪伴,玩家需要照顾三位性格迥异的“女儿”(Paki、Peacoo、UNO),通过为她们准备食物、整理背包,安排日常活动(如学习、运动、演出等),见证她们的成长与互动。女儿们外出后会自动带回照片、手账、舞台道具等,玩家可通过收集这些物品解锁剧情和舞台剧。

游戏构建了一个以“剧院”为核心的幻想世界——星光镇,这里的一切都与舞台艺术紧密相连。玩家需要通过经营自己的剧场,解锁不同的剧本(如《雨中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勇者斗恶龙》等),并见证角色们在舞台上的表演。

《花花与幕间剧》的UI设计堪称“会讲故事的界面”:把冰冷的菜单图标转化为可互动的剧场场景。生活区的衣帽架承载角色换装,休息区的星空吊灯调节时间流速,舞台区的红丝绒幕布控制剧情进度——每个功能入口都暗含空间叙事逻辑。更妙的是场景动态细节,让基础操作都充满探索趣味。

玩法休闲、轻松 肝度不强

放置游戏带来的反馈并不像其他类型的游戏那样短促而强烈,而是被拆分成了无数细小的部分。用极小的代价获得一定的收获感,这并不容易。

一款好的放置游戏需要在掌握好挂机和游玩平衡的同时,调控角色的成长进度和数值。既要让玩家有事可做,愿意时不时打开游戏玩上一会。又不能长久地绑架玩家的时间,让放置游戏成为其爆肝的负担。它能让人无论走在路上,还是坐车坐地铁时,都能随手摸出来玩上一会,并收获简单的快乐。

《花花与幕间剧》借鉴了《旅行青蛙》的核心设定,让玩家通过给演员背包配置物品,决定演员的旅行去向与活动内容。其中,料理与道具发挥着不同作用:料理不仅决定演员旅程的远近,还能为其行动带来增益;而道具则左右着演员对目的地的选择。

相较于传统游戏直接售卖料理,这款游戏引入了烹饪玩法。玩家无法在商店直接采购成品料理,而是需要购买各类食材,按自己的想法搭配食材,再经过一段时间等待,亲手做出料理。这种设计,让玩家在照顾游戏角色时,获得了亲自为 “崽崽” 做饭的成就感 。

每次筹备新剧目,玩家得创作剧本、制作服装。获取创作与制作所需的技能和材料,得靠安排演员外出实现。满足剧本和服装要求后,演员就能登台演出。剧目的评分直接取决于演员技能,评分越高,演员和剧团的人气越旺,吸引的观众越多,门票收入也就越丰厚。这些收入又能购置新食材和道具,助力演员前往更多地方,提升技能,进而演出更优质的剧目,形成良性循环。此举将演出新剧目和期待崽崽出行两大目标紧密融合。

围绕演出新剧目这一目标,游戏贴心填充了崽崽不出门时的活动内容,有效消解玩家的等待时间。不出门时,小演员们会自主磨炼技能,利用外出收集的材料创作剧本、制作服装,甚至自制料理。游戏为三位小演员设计了萌趣的待机动作,观察这些动作也能为玩家带来不少乐趣。

在上述游戏框架上,开发团队精心打磨了诸多细节,增添玩家与剧团演员之间的互动,极大增强了陪伴感。不同于《旅行青蛙》中与崽崽无法沟通、只能被动等待的玩家,在这款游戏里,玩家变身剧团管理者,全程参与并见证小演员的成长,双方纽带更为紧密。

三位小演员性格各异,为游戏故事增添不少趣味。元气少女 Paki 敢想敢做,男役演员 Peacoo 帅气傲娇,“外星人” UNO 呆萌神秘。再加上热心话痨、爱吐槽的管家 Totoko,共同营造出一个温馨又热闹的小团体。

小演员出行时,玩家不再只能在家苦等,可在地图上实时追踪她们的位置,还有机会参与随机事件,增进对角色的了解。

换装玩法是游戏一大特色,玩家能为小演员自由搭配服装。这不仅提升了养崽的互动体验,也是游戏主要付费点。

此外,游戏设置了 DIY 内容,满足玩家的创作欲。玩家可设计小演员周边,在剧团摊位售卖以增加收入,还能制作手账,记录小演员的生活点滴。

通过这些设计,玩家从单纯的守望者,转变为深度参与崽崽生活、与之密切互动的陪伴者,见证并引导崽崽成长,整个游戏体验自然又融洽 。

这款游戏定位休闲放置类,游玩所需投入的精力极少。以首日体验而言,玩家大约花费半小时,就能体验到游戏的主体内容。在日常游玩过程中,玩家也无需持续投入大量时间,仅需隔段时间查看角色宝宝技能学习进度、出行状况,并为它们准备外出所需的背包食物。

目前也有一些玩家吐槽测试版内容可玩内容太少,后续正式版剧情是否会加快内容频率还需观望,如《剑与远征》就会周期性更新新英雄和新关卡,持续吸引玩家。

放置类休闲游戏市场逐步扩大

大众游戏习惯在持续改变。EEDAR 报告显示,人们不再长时间沉浸于游戏,更多是利用在家处理零碎事务、等人、旅行、休息甚至上厕所的碎片化时间玩游戏 。在此背景下,玩家倾向于选择能在短时间内带来欢乐的游戏,放置类游戏恰好契合了这一需求。

放置类游戏市场规模增长极为迅猛。数据显示,其规模从 2016 年的 25 亿元人民币,以 38.0% 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 2020 年的 90 亿元人民币,预计 2025 年将进一步攀升至 227 亿元人民币,2020 – 2025 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 20.3% 。《剑与远征》《闪烁之光》等热门放置游戏,凭借自动战斗、挂机收菜等玩法,吸引了大量休闲玩家。

灵犀互娱这款放置类游戏《花花与幕间剧》在如何提升玩家付费意愿,合理规划运营节奏,已然成为后续需要攻克的难题。目前来看,游戏已经采用混合变现策略,这种做法很可能表明,游戏运营方期望通过长期稳定的运营,实现收益的持续增长 。

夜探山林,旅行找蛙,我们需要注意点什么

【编者按】

记不清曾有多少人好奇地问过我:你一个人晚上进山,难道不怕吗?黑漆漆的山林、隐藏在角落里的毒蛇,想想都毛骨悚然啊!

我说,能不怕吗?尤其刚开始夜拍的时候,一个人走进山里浓黑的夜幕,简直怕得要死,稍微有点风吹草动,都会让自己一惊一乍,心惊肉跳。后来时间长了,我才慢慢适应了黑暗,变得行动自如起来。

多年在野外夜拍,难免会经历不少囧事。现在想起来尽管有点可笑,甚至令人喷饭,但在当时,我是真的害怕,或者窘迫。是的,谁经历过谁知道,谁若不信,晚上独自去深山荒野中走一趟就知道了。

用双头微距灯拍摄的大绿臭蛙,其眼睛里有较大面积的反光,看起来萌萌的。 张海华 摄

手电反向照射

2012年夏天,我刚开始学着拍摄两栖爬行动物,这活儿可不好干,因为像蛙、蛇之类,多数是夜行性的,也就是说你得晚上进山寻找它们。久居城市,对山中的黑夜难免恐惧,最好找个伴一起进山。可是,谁愿意经常跟我一起去夜拍啊?又苦又累又危险。没奈何,大多数时候只好硬着头皮独自进山。

那年7月的一个晚上,我到横街镇的四明山中夜拍。那里有一条红色古道,是当地的一个景点。这条古道的起点是盘山公路,然后沿溪而上,路很陡,到上面是惠民村。说起来,这地方并不荒凉,但对那时的我来说,夜晚一个人去那里拍照还是害怕。那天晚上,我戴着头灯,蹲在溪流里拍摄湍蛙,蹲下来没多久,就开始疑神疑鬼,总觉得背后有种说不出的异样,有时是一种沉甸甸的压迫感,有时是一种被暗中窥视的局促不安感,总而言之,正所谓“如芒在背”,心中难安。

后来,我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拿出一支备用的高亮手电,将其打开后反向放在身后的一块石头上。顿时,雪亮的灯光呈狭窄的扇形,驱散了沉沉夜色,照亮了后面的山林。也就是说,此时我的身前身后都是明亮的光。说也奇怪,如此一来,我终于可以安心专注地拍摄眼前的湍蛙了,而不再顾忌来自身后的莫名的可怖之物。

我不知道这在心理学上应该怎么解释。反正我觉得,就自己而言,最大的恐惧,是对于未知的恐惧,或者说,是对于完全不确定性的恐惧。无边无际的黑暗本来是虚空,乃是无形的,当然更不会有重量,但为什么在独自身处其中的时候,常会觉得黑暗中有某种东西——“它”仿佛是有重量的,会压迫着你,有时几乎让人紧张到窒息。这个“它”,就是未知之境,就是一种完全不确定性,我们因为自己无法探知这种不确定性而充满无力感,心中的恐怖由此而生。当我采用手电反向照射(驱散)身后的黑暗时,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似乎在瞬间坍缩了(就像量子物理中经常描述的那样),变成一个明显可见的日常世界,于是恐怖感也大为减轻了。

古道夜惊魂

由于“发明”了“手电反向照射驱散黑暗”大法,我常去那条红色古道旁的溪流夜拍,胆子也越来越大。不过,有一天晚上,我没进入溪流,而是想往上走古道看看。

那天晚上近10点,我沿着陡峭的古道拾阶而上,环视寻找找蛙、蛇、昆虫之类。在半山腰的位置,一只镇海林蛙蹲在石阶上。我于是蹲下身来仔细拍摄,那时没见过几种蛙类,因此对什么都很好奇,拍得也特别认真。不过,那天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把一支手电点亮后放在身后。

正当我全神贯注拍蛙的时候,我的第六感仿佛起了作用:总感觉身后有什么东西在慢慢逼近,而且这种无形的压力越来越大,让我心跳加速,呼吸都加快了起来。一开始,由于害怕,我继续保持下蹲的姿势不敢稍有动弹,更不敢转身看。可是,身后“那种东西”伴随着一种轻轻的声音,显然还在接近,越来越近……最后,我终于忍不住了,“嚯”的一下猛地站了起来并回头一看。

“啊!啊!”我突然听到两声惊恐的尖叫声。

其中一声,是我自己发出来的。

还有一声,是一名黑衣男子发出来的。他就站在我眼前,几乎与我贴面而立。回过神来,我才看清并明白,这厮刚才是用手机的光当手电,独自慢慢走上山来的。

“你这是干嘛!把我吓死啦!”我就骂他。

“你在干嘛呢?!我才被你吓死啦!”他也很生气。

原来,这家伙是把车停在古道起点的盘山公路旁的空地上,然后突发“雅兴”,想夜走古道玩玩。由于古道很陡,仰角很大,再加上我是蹲着打着手电在拍照(那时刚接触夜拍,拍摄光源主要采用手电与头灯,不像后来是靠闪光灯),因此估计“漏”到身后的光并不多。因此,估计这黑衣男子也是在离我很近的时候才发觉,居然有个人深更半夜在前面蹲着。然后,还没等他完全反应过来,我就突然站起来并转身与他对面而立。可以想象,他也是当场被我吓呆了。

俗话说:“人吓人,吓死人。”我也算是“狠狠地”经历了一回。不过,话说回来,那天晚上我的“第六感”也真的很有效,这说明我在专心致志拍照的时候,还是在潜意识中留了个“心眼”照看着身后。

深夜在山中拍摄知了脱壳的过程 张海华 摄

山溪中的“灵异体验”

上面说到“第六感”发挥了作用,而接下来说的夜拍囧事似乎也跟“第六感”有关系,但又好像不止于“第六感”,总之是怪怪的。不过,正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我历来不信那些神神道道的事儿。我明白下面即将要叙述的所谓“灵异体验”其实也是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2016年的一个夏夜,我去龙观乡的一条溪流中夜拍。首先申明一下:一,作为已经有了4年夜探经验的“老手”,那时早已习惯了山野的黑暗,一个人晚上在山里行动很自在;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这条溪流我都已经去过N次,非常熟悉那里的环境与物种。

现在有点记不清了,但印象中那天晚上应该是2016年的第一次进山夜拍。再次进入这条溪流,心中有点兴奋,也略微有点紧张。那天的溪水很平缓,我戴着头灯,打着手电,慢慢溯溪而上。眼前所见,都是寻常的蛙类:湍蛙到处都是,天目臭蛙在溪边的石头上“叽叽”叫,反正也没啥新鲜感。对于我来说,拍不拍倒也无所谓,似乎就当是独自到山中夜游一番。

伴着潺潺溪水,我一路前行。忽然,一种奇异的感觉慢慢升了上来。我隐约觉得,身边有一物(我无法用一个合适的名词来描述此为何物或何种形态,故用了一个最中性的字:物)似乎紧紧跟着我,几乎是贴身的那种跟随。“它”是无形的,但我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的状态,甚至感觉到“它”是在好奇地观察着我,就像一个隐身的又有点淘气的小精灵。我甚至能感觉到“它”是善意的,因此我并不害怕,只是微微有点窘——就像被陌生人一直注视着的那种窘。随后,我干脆挑了一块溪流中央的大石头,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就在此时,我又忽然感觉到,“它”已在一瞬间离我而去。我难以描述这种奇妙的感觉。当时,我索性关闭了头灯与手电,沉浸在黑暗中,抬头仰望峡谷外的天空,但见繁星闪烁。

事后,我曾跟别人多次描述过这次的所谓“灵异体验”,听者往往睁大了眼睛,但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我自己推测,这种体验,很可能是因为自己很久没去山里夜拍了,因此心理上略微有点不适应,所以产生了一定的内在压力,并外化为一种无形的窥视之物。但这种内在压力又被以往的夜探经验很快抵消了,所以心里并不觉得怎么害怕。

斑腿泛树蛙 张海华 摄

薄暮密林“鬼打墙”

说了这么多,最后再讲一件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发生在夜探过程中的囧事,但那次确实超级囧,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囧。

时间大概是2015年的深秋的一个周末,我独自去鄞江镇的卖柴岙水库上面的山上拍野菊花。那座山处于鄞州区鄞江镇(现在划为海曙区)与奉化萧王庙街道的分界线上,翻过山头即属于奉化境内。那天我出发进山比较晚,从卖柴岙水库旁的茶园上山,穿过一片密林。这片树林并不大,纵深估计不过两百米左右,但树木极为茂密,哪怕在阳光灿烂的中午进去,里面也非常阴暗。驴友在茶园与树林交界处的某棵树上系了彩带作为标记,意思是那里是林中小径的入口。同样,在密林中及穿过密林后,一路都有彩带。不过,在走出密林时,由于有两个分叉的小路出口,因此在那两个地方都系有彩带。

那天,我走到了奉化境内,才找到了野菊。然后匆忙返回,一路上的山路都比较宽而平坦,甚至在半山腰的某段路旁的还有一幢烂尾别墅。深秋的白昼特别短,等我走到密林附近时,天色已经有点黑了。我看到一条彩带,就拐弯踏入了林中。谁知,刚进去不过20米左右,就感觉四周一片漆黑,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也根本不可能看清脚下的小径,反正前后左右都是树木、灌木、藤蔓、野草,彼此没有任何区别。我急了,想赶紧退回到进入密林之前的那条宽阔的山路上,再作打算。谁知,我明明知道这条山路近在咫尺,可就是怎么走也走不到那里,相反,一路磕磕碰碰,都不知道走向那里了。

顿时,一种不祥之感涌了上来,内心觉得非常恐怖。我想,再这样盲目地走,万一前面有悬崖或深坑可就太危险了!我当时想到了打110求救,但又觉得十分羞耻。毕竟,自己是报社的资深记者与编辑,已经多次见过本地驴友在山中因迷路而被困,最终靠搜救队救出的新闻,心想这次要是自己也报警求救,可就糗大了。

在竹林里拍摄毒蛇竹叶青。张海华 摄

于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冷静!不管怎么说,先退出密林,回到平坦山路上再作打算,大不了回到附近的烂尾别墅去歇一夜。我立定脚步,想到了一个主意:反正自己离山路只不过20米左右的距离,那就以自己目前的站立点为原点,做好标记,然后往四周各走一分多钟,如果越走林子越密,说明那是错误的,应立即折回到原点,再往另外一个方向试探,总有一个方向会是正确的。这一招果然灵,我很快安然退回到了林子外的山路上。其实,林子外还不是很昏黑。那时,我心情已经大为平静,头脑也更清醒了,忽然想到自己的摄影包里有一支迷你手电。赶紧拿出来,嘿,还真管用,我马上看到前面的树上也系着彩带。过去一瞧,小径的路口宛然在眼前。于是再次进入密林,谁知没走多久,手电的电池就耗尽了。万幸的是,我还有一节备用电池!

就这样,依靠手电与沿线的彩带,我顺利走出了密林。眼前,是如波浪般起伏的广阔茶园;头顶,是星光点点,而远处,是万家灯火。那一瞬间,我又开心又激动又后怕,眼泪都差点下来了。

在拍摄过程中,这只弹琴蛙居然跳到了被无线引闪的另外一只闪光灯上 张海华 摄

夜拍怎么玩

聊完了夜探“囧事”,接下来就说点关于夜探(主要是针对夜间开展的自然摄影,即夜拍)的“正事”。目前,夜拍作为生态摄影的一种,逐渐在国内流行开来。拍摄的对象,主要是野外那些喜欢夜间活动的动物,跟白天的摄影有很大不同。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一点经验,跟大家聊一聊相关事项。

夜拍需要哪些器材?

夜拍对器材及附件很讲究。我的夜拍器材包括:数码单反相机、微距镜头、广角镜头、水下相机、闪光灯、柔光罩、高亮手电、潜水手电、头灯、章鱼三脚架等。当然,并不是说大家都得有这么多器材才能去夜拍。最简单的,一支高亮手电+具备微距功能的小相机,也能拍一些东西。

去哪里夜拍?

对于新手,建议从居家附近开始。比如,生态环境较好的城市公园与住宅小区,都是不错的选择。一般来说,在植被较好,类似于小型湿地环境的地方,都可能找到蛙类。在江南一带的城市,常见的蛙类有泽陆蛙、中华蟾蜍、金线侧褶蛙、黑斑侧褶蛙等。

除了赏蛙,夏季也是夜观昆虫的好时机。晚上,很多昆虫会趁着夜色的保护开始羽化,蜕变为成虫,比如常见的可以看到蝉的脱壳羽化过程,非常有趣。

在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可以到郊外或山区夜拍。特别是在山中溪流里,晚上可以看到好多种蛙和蛇。在春夏时节的雨后,也是不少蛙类出来繁殖的高峰时节。

夜拍怎么拍?

最简单的,就是一支高亮手电加一台小数码相机即可。最好,把手电装在一个支架上,这样的话,可以在拍摄的时候将手电放一边,并随时调节光线角度,然后就可以手持相机,利用其微距功能进行拍摄了。得提醒大家的是,由于被手电照亮的拍摄目标(如一只蛙或一只昆虫)显得很亮,而背景的夜色很暗,因此在拍摄时往往需要利用相机的曝光补偿功能,适当减少曝光量,以确保拍摄主体不会曝光过度。

1.我的部分夜拍器材:上,从左至右为装在章鱼三脚架上的闪光灯、小相机、装着闪光灯与微距镜头的数码单反;下,从左至右,头灯、水下相机、高亮手电。张海华 摄

会熟练操控数码单反相机的,则可以使用微距镜头配合闪光灯,进行拍摄。最简单的,就是在机顶使用一支外置闪光灯(为了让闪光比较柔和地输出,最好加装柔光罩)。相机曝光建议使用M档,由于专业微距镜头的景深很浅,所以一般需要用小光圈进行拍摄,我夜拍时比较常用的组合是:ISO200,F11,1/200s。当然,这仅仅是指用微距镜头以很近的距离拍摄两栖爬行动物或昆虫之类,较远距离拍摄的话,该曝光组合就不适用。在以较远距离拍摄时,需适当提高感光度以及开大光圈,具体怎么做,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另外,在拍摄小动物时,务必记得要把焦点对在其眼睛上。

夜拍需要熟练的布光、用光技巧。稍微复杂一点的,可以使用双灯进行拍摄:一支为主灯,装在单反相机的顶上;另一支为副灯,装在灵活小巧的章鱼三脚架上——这样可以在拍摄时,通过主灯无线引闪副灯的方式,为拍摄对象“布光”,营造比较立体的光线,如各种逆光、侧逆光的效果。另外,也可利用双头微距闪光灯进行拍摄。

夜走野外,“慢”了才安全

夜拍跟白天摄影完全不一样,最好先在白天勘察好地形,以免夜晚贸然进入陌生的地方发生意外。另外,夜探大自然,最好几个人一起去,互相之间也好有个照应。如果没有老手带着,新手不要贸然尝试独自到野外夜拍。

同时,夜拍者自身也得“全副武装”,不管天气多热,最好穿高帮雨靴、长袖衣服,把袖口扎紧,以严防蚂蝗、蚊虫以及毒蛇。夜间在野外行走,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一个字:慢。千万不要急,只有慢了才有安全,具体来讲,未经确认,脚不要随便踩,手更不能随便搭上物体。因为,黑夜里藏着什么,你完全不知道。

一位“全副武装”的摄影师在拍摄树蛙,镜头前使用了柔光设备。

蛇出没!夜拍防蛇须知

最后,尽管本书的文章中已多次提到跟蛇打交道的注意事项,但在这里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再重复一遍。

春夏的夜晚,到野外拍照很可能会遇到蛇。对于夜探的老手来说,蛇是让人兴奋的拍摄对象,但对于新手来说,难免心中怕怕。不过,可以让大家放心的是,只要不打扰、侵犯它,蛇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的。

我们所要高度注意的是,很多毒蛇具有极好的保护色,当它静静地盘在某个角落的时候,不仔细看是很难发现的。如果夜探者没有穿高帮雨靴,然后一不小心踩上它,则后果不堪设想。

还得告诉大家的是,千万不要光凭头部形状是否三角形,来判断是否为毒蛇。这根本不靠谱。像竹叶青蛇、尖吻蝮、短尾蝮、原矛头蝮等毒蛇,其头部确实是三角形的;但是,像银环蛇、中华珊瑚蛇、舟山眼镜蛇等毒蛇的头部都是接近椭圆形的。而且,有的蛇具有拟态行为,比如无毒的黑背白环蛇,就长得非常像剧毒的银环蛇,对于没有专业经验的人,这两种蛇在野外很难区分。

所以,在野外行走,首先要小心,避免无意中触碰到蛇;其次,一旦遇到蛇,不用想着去区分毒蛇还是无毒蛇,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律“敬而远之”,不去招惹它。

「旅行青蛙:中国之旅」纪念品+特产+特殊照

文丨月晚影兮@bigfun社区

共34个纪念品、47个特产(18个普通特产+29个稀有特产)。

五个月饼是中秋活动的纪念品,暂时无法获得;问号纪念品是吉林长白山的松花砚,由于目前目的地不包含长白山,所以无法获得。

纪念品、特产必须到达终点(目的地)后才有可能获得,纪念品在到达目的地后15%概率获得。青蛙旅行距离越远(经过的路径点越多,每个路径点最多获得一个特产),获得更多特产的可能性越高,最多带回十个。(比如系统默认的第一次旅行去的北京,从起点到北京只经过两个点、一条线,当目的地为北京时,青蛙最多带回两个特产。)

获取攻略可参考目的地概率计算器进行搭配。建议后期只剩几个还没拿的时候使用,前期随缘比较轻松。

看过这篇文章的“特产纪念品获取攻略以及如何提高获得腊梅以及冬至明信片的攻略(作者:羽兮虞兮)”,应该有注意到有地图和路径详情表格啥的,下面说下怎么看图。

以系统默认的第一次必去北京的旅行对地图和路径详情表进行简单说明。

绿色0为起点,蓝色点为终点,比如北京,去北京是固定地只经过两个点、一条线,每个点最多拿一个特产,所以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第一次旅行,最多拿了俩特产对吧。

这表怎么看呢?

路径=线,连接地点=点。

路线类型共4种,普通:NONE,山地:Mountain,海洋:Sea,洞穴:Cave。

可以看到普通地形是没有地形增加耗时的,其他三种地形会根据该条路径的长短增加一定的耗时,蛙有体力值的设定,具体可查看知乎大神黄小秋关于问题“玩《旅行青蛙(旅かえる)》是种怎样的体验”的回答。链接地址

我节选一部分:

“呱是如何旅行的?确定了地点之后,呱会开始旅行:携带物品会决定蛙最长能旅行多久,6 ~ 72 小时不等。

初始体力由携带物品决定,以 100 为基数提升。经过图上的一条路(边)的时候,道路的地形属性和所携带的物品属性互相作用,会决定呱实际消耗的时间和体力。当体力不支的时候,蛙必须停下来休息 3 小时,休息完之后体力会恢复到 100。休息时间也算作旅行时间。

当到达目的或者旅行时间耗尽的时候,蛙就会回家。回家时会携带三叶草和抽奖券。

如果在时间耗尽前到达了目的地,蛙会在此基础上带回当地特产和收藏品。

所以如果你的蛙很久都没回家,回家了也没有带土特产,可能是路途上多次体力不支,晕倒在路边。”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知乎大神提供的公式计算出来的旅行时长,日版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中国之旅似乎因为是网络游戏,在具体的旅行时长上会有一些误差。

再继续看表。

可以看到连接0和1两点的路线情况,在表格第三行。有人第一次去北京的旅行就获得了三里屯的花呗特殊照对吧,还有人的北京景点照上有小刺猬。

官方设定的明信片分类有四种,目的地终点照+表上三种,normal普通照、tools道具照、unique特殊照,后面是该照片的获得概率。和特产相类似的是,每条线最多只能获得一张照片,有朋友的照片需要在经过该条路径时或之前遇到对应小伙伴才有可能获得。

这是特殊照图鉴,西溪在杭州(东方)就不说了。

有的人有暂时无法获取的濒危动物明信片,不出意外是运气超好从h5版转过来的,我确实没看见APP版有人拿到过。

用户评论

_心抽搐到严重畸形っ°

想跟着青蛙去台北玩?太酷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烟熏妆丶

看着文章标题就想去趟台北!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哥帅但不是蟋蟀

青蛙真是个可爱的小背包客呀。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苍白的笑〃

这个旅行攻略会不会分享很多吃喝玩乐的地方啊?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暮染轻纱

不知道青蛙青睐什么样的玩法?是不是跟年轻人一样喜欢逛街美食?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个人

要是有视频更棒了,可以看青蛙在台北的点滴!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枫无痕

希望能看到一些不一样的旅行体验,别只是走一些热门景点。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微信名字

我也有想去的城市,希望以后也能看到青蛙的攻略!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北染陌人

要记得分享一下当地美食推荐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悲哀

台北很多好吃的没试过,希望青蛙能给我一些启发!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千城暮雪

有没有旅行小贴士?办理签证这些需要准备什么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名的青春

这个攻略会不会有交通路线的介绍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余温散尽ぺ

台湾真是个美丽的地方,期待看到青蛙分享的美景。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淡の清香

青蛙去台北肯定玩得开心!这篇文章应该很实用吧?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逾期不候

希望这篇攻略能让我更了解台北!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留我一人

有没有推荐住宿的地方啊?青蛙会住什么类型的旅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月流沐@

看着标题就觉得很有趣,期待看到详细的旅行分享!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疯人疯语疯人愿

可以问问青蛙一些旅游经验吗?比如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眉黛如画

台北有很多文化底蕴的地方,希望青蛙能带我去感受一下。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独症

这个攻略一定会让想去台北的朋友更有想法吧?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业是老师的私生子

期待更多旅行的分享!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