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2 22:04:03
暌违4年,《杀手》系列的重启之作终于在今天发售了。作为游戏的主角,47对于整个系列的象征意义即便放眼整个电子游戏界,那也是数一数二。
我的意思是,说到马里奥,你可能还会想到路易和库巴;说到《塞尔达传说》,你可能还会想到塞尔达公主;说到《光环》,你可能还会想到科塔娜……但说到《杀手》,你的第一反应只可能是47。这不仅因为他是系列有史以来的唯一主角,也和他过于鲜明的体貌特征——一颗锃亮的大光头——密不可分。
在执行任务时,47总是独来独往。但说到发型,他却并不孤单。
自从电子游戏发明以来,光头就一直活跃于我们的视线中。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厂商决定采用光头形象,其中也是有很多原因的。比方说,光头能赋予角色某些性格特征,比如强硬、凶悍、沧桑等等,而且比其他造型更易深入人心,亘古不变。在这方面,好莱坞著名影星郭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况且,从游戏开发的角度而言,光头也是十分友好的。美工不必为角色设计五花八门的发型,只需让场景建模师多做一个光源(误)。在游戏过程中,光头也能有效节省运算资源,就拿SE的另一款游戏《古墓丽影》来说吧,我还记得在2013年的《古墓丽影》中,PC版是允许玩家自行选择是否开启“海飞丝效果”的,我那电脑不开还算流畅,一开就卡成幻灯片……可在《杀手》中,你见过因为主角的发型导致帧数下降的事情发生么?所以说,光头是有助于拓展主机机能的,试想一下假如一款游戏里的角色全是光头,这画质和帧数还不得上天?
不知不觉就为大家科(hu)普(bi)了那么多游戏知识,接下来就赶紧让我们来找找游戏中的那些闪闪发亮的脑门吧。
我秃了,也变强了。
——埼玉老师
就像刚才提到的,光头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强硬而凶悍,这也令其很自然地就和力量联系到了一起。
比方说《如龙》系列中的嶋野太,就是个离我们比较近的例子。身为嶋野组的组长,嶋野太的脑瓜并不算差,经常会设计一些阴谋诡计,论挑拨离间也是一把好手。
然而真打起来,嶋野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莽夫。作为《如龙 极》中的第一个BOSS,嶋野属于典型力量型选手,出招破绽大,很好对付。在流程的后半段,他再次以BOSS身份与桐生一马交手,可除了多带了几个喽啰之外也毫无长进。
光头与力量的联系还体现在格斗游戏中,现今几乎所有主流格斗游戏中都会有光头存在。譬如在大力最爱的《铁拳》中,马杜克就是那个光头担当。马杜克的战斗流派为综合格斗,虽然动作较慢,但招式伤害相当可观。
然而看似高大威猛的马杜克,在竞技场上也有猥琐的另一面……
说到《铁拳》,其实三岛平八也算是半个光头。从平八老爷子身上我们能总结出一条结论:年轻时不要留奇怪的发型,否则等老了之后只会变得更奇怪。
说完《铁拳》,怕不是该说《街霸》了。《街霸》中最著名非达尔西姆莫属,这位在《街霸2》中首度登场的印度僧侣应该算是中国玩家最为熟悉的系列角一了。
然而提起达尔西姆,想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并不会是光头,而是那媲美路飞的修长四肢,这也为他在中国玩家间赢得了无数外号,仅在我们之前的“街霸小问答”中就收录了长手长脚、泥猴、油葫芦、印度人、印度阿三、卖艺的、长臂猴……我甚至怀疑还有哪名游戏角色的绰号数量能够与之匹敌。
除了达尔西姆,《街霸》中的另一颗光头来自泰拳王沙加特。然而在最新的《街霸5》中,沙加特却遭新角色FANG所取代,被踢出了影法四天王之列。看来,在一款格斗游戏中,有一个光头就够了。
既然说到《街霸》,顺便也提一下桑吉尔夫。别着急,我当然也知道老桑不是光头,只不过也有那么点……秃。
在角色设定中,桑吉尔夫的国籍是俄罗斯,顺着这条线索摸下去,你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来自俄罗斯(苏联)的游戏角色光头概率出奇得高。
像是当年任天堂高层竹田玄洋亲自打造的拳击游戏《拳无虚发》中的Soda Popinski。
《军团要塞》的代言人Heavy。
《使命召唤 现代战争》中“关”的猎杀对象,“天启四骑士”之一的伊姆兰·扎卡耶夫。
虽然说不上来这究竟是为什么,但游戏中的俄罗斯光头显然不是个例。联想到我们平时总是把俄国友人称为“战斗民族”,进一步印证了光头和战斗力之间的密切联系。
除了《铁拳》和《街霸》之外,剩下那些你叫得上名的格斗游戏里基本上也都有光头镇场子。《格斗之王》中的陈国汉,《致命格斗》中的死灵法师拳痴(Quan Chi),甚至连《罪恶装备》中的浮士德拿下头套之后里面藏着的也是一粒光头,可见光头绝对是格斗游戏的标配之一。
再告诉你们一个惊天秘密:其实早在FC时代,这一不成文的规矩就已经定下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光头都是力量型选手。有道是“聪明绝顶”,除了力量之外,智慧是蕴藏在光头中的另一层属性,只不过在游戏界这样的例子要少一些。
《潜龙谍影》系列中的经典BOSS心理螳螂可以算是智慧型光头的代表人物之一。虽然戴着一个把整张脸都给遮住的防毒面具,在《潜龙谍影V》中还顶着一坨红发,但对系列老玩家来说,提起心理螳螂,最先出现在脑海中的依然是那个光头形象。
这只能归结于他的初次亮相太过惊艳。这场战斗可谓小岛秀夫“鬼才”的完美体现,心理螳螂并不崇尚武力,而是用精神控制来击垮你。他会通过读取存档来说出玩家的喜好,你的每一次攻击都会被提前预判到,只有切换手柄插口,你才有机会击败他。在《潜龙谍影》系列的历史中,震撼人心的BOSS战并不鲜见,不过单就创意而言,把与心理螳螂一战排入三甲应该并不为过。
对了,心理螳螂的国籍也是俄罗斯……
《刺猬索尼克》中的反派蛋头博士是另一个擅长动脑的光头,他的主要造诣在于机械方面,毕竟人家的职称可是博士。他曾设计出无数精巧的巨大机器,但无一例外都被索尼克粉碎了。
对于蛋头博士的设定,我是颇有微词的。一个身高1.85米,体重128公斤,然而两条腿比起都不遑多让的男人,即便是作为游戏角色也太过夸张了。而且他的智商竟高达300,完全不守基本法……这些数据让人感觉开发者在设计蛋头博士时十分随意,而最随意的是他的名字:一开始蛋头博士就叫Dr. Eggman,其真名Ivo Robotnik是在后来美版发售时才补取的。
然而即便如此,蛋头博士依然在全球享有极高的人气。在外媒举办的多次游戏反派大评选中,蛋头博士次次都位居前10。此外,还有一段逸闻足以证明他的受欢迎程度:1995年,科学家艾瑞克·威斯乔斯以及克里斯汀·纽斯林-沃尔哈德因为发现了“音猬因子”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音猬因子(Sonic hedgehog)”的命名正是源自索尼克,而对应的抑制剂名为“Robotnikinin”,也算是向蛋头博士致敬了。
有一种说法认为蛋头博士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宫崎骏的《天空之城》
上文提到的几位,在游戏中都是从一而终的光头形象,然而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本来都有一头乌黑茂密的秀发,却因种种原因最终加入了光头军团。
马克思·佩恩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马克思·佩恩》这个系列有一点特别奇妙,虽然三作的主角都是同一个人,但却长得都不太一样。在初代中,佩恩的造型是这样的。
明明是个好人,怎么长得那么别扭呢……好吧,原来是以这款游戏的创作者Sam Lake的脸型做的,看得出哥们挺自恋的。
到了《马克思·佩恩2》中,小马哥的形象变成了这样。怎么看都要比初代英气多了吧,然而我的同事卡尔文妖却表示“没有差太多”,不知道我们俩谁更有必要去看眼科。
在系列的前两作中,佩恩眼看着妻儿、战友、挚爱相继死去,他选择离开伤心地,只身来到巴西圣保罗当起了私人保安。为了忘却痛苦的往事,佩恩整天借酒浇愁,终日与止痛片为伍。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佩恩终于幡然醒悟,颓废并不能保护生命中重要的人。此时已是老马哥的佩恩浴火重生,戒酒剃度,以示决心,一颗让不法之徒闻风丧胆的光头就此诞生。
类似的还有《细胞分裂》中的山姆·费舍尔。作为一名特工,山姆大叔的发型非常普通,何况他整天戴着一个都快和他脑袋连为一体的夜视仪,所以估计也没人会在意他的头发。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细胞分裂 双重间谍》,毕竟游戏封面就是一张费舍尔手持名牌的入狱定妆照。要充当双面间谍,多少是要做些牺牲的。
还有一些人,他们虽然一出场便以光头形象示人,但很显然这是通过人为所致的,比方说《质量效应2》中从小就被抓去做实验以致于心智扭曲的的光头女海盗Jack。其实我倒是很能理解这个角色的存在,毕竟《质量效应》一直强调真正的爱情是无关年龄、身高、性别甚至是物种的,且不说Jack了,就算是外星生物,只要薛帕德想,一样能和TA滚床单。
事实上Jack在欧美玩家间还很有人气,随便搜一下就一堆cosplay,当然发型都是完美还原,你必须对这种为艺术献身的精神致以敬意。还有一些大触试图为Jack画上头发以凸显她的女性魅力,这个嘛……这可能比较对西方人的胃口吧。
游戏中的那么多光头,究竟谁才称得上是No.1?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两位候选人都配得上这个称号。看到这里,想必你也早就在心里默念“那两个家伙怎么还没出现呢”,那咱也不藏着掖着了。两位最强光头的候选者,一个是47,另一个是奎托斯。
先说奎托斯吧。奎托斯在中国有两个外号,最常见的是“奎爷”,另外用“奎秃”称呼他的也不少,这足以证明光头乃其重要属性之一。
由于奎托斯这个角色大家实在太熟悉了,似乎也没什么可介绍的。不过他的那颗锃亮的脑袋,倒是可以稍微挖掘一下。
事实上在初代《战神》的开发过程中,圣莫妮卡工作室为奎爷设计了不止一套造型。还好,他们最终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你看看这些个形象,哪比得上光头那么霸气!
还有个问题是,奎托斯打小就是么?很有可能是这样的。在PSP游戏《战神 斯巴达幽灵》的过场动画中,出现了奎托斯和他的兄弟帝摩斯小时候的样子,要是把这张图的右半边截掉,我还以为这是虚竹呢……
纯正的光头血统,再加上杀戮清单上一长串如雷贯耳的名字,让奎托斯成了最强光头的有力竞争者。
唯一有资格表示不服的,恐怕也只有47了。
论战斗力,动不动就手撕众神的奎托斯毫无疑问是游戏界的吴克之王。但他身上的标志性特点太多了,比如惨败的肤色、纵贯半身的红色印迹,甚至是手中冒火的链刃。但47不一样,虽然红领带和后脑勺的条形码也有很高的辨识度,但提到“Hitman”,最先闪现的永远都是那耀眼的光头。
人靠衣装马靠鞍,同样是光头,只不过穿上西装系上领带,47便展现出了与气吞山河的奎托斯截然相反的气质——沉着、冷峻、利落又不失优雅。作为一名职业杀手,47最趁手的武器是双枪和钢琴线,但其实只要他愿意,用其他各种道具取人性命也是小菜一碟。
47是一名的DNA得到改良的强化人,他的基因来自5位智慧超群的罪犯。在经过漫长的实验后,他们终于制造出了代号为47的完美杀手。而这也注定了他会有很多“兄弟”,比如印着不同条形码的代号17和代号48。
在系列早期的作品中47曾与48军团有过交手
在经过4年的休整之后,47终于要重新启程。这次的《杀手》重启之作采用了章节式的发售方式,这意味着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那颗熟悉的光头都会在我们的视野内占据一席之地。
在 Switch Lite 刚刚发布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游戏机。虽然当时我已经拥有 Switch 超过一年的时间,但我就是清晰地知道,我要的是 Switch Lite,而不是 Switch。
我自己购买 Switch 的原因,还是真的因为架不住「塞尔达天下第一」。我本身是一个画面为先的游戏玩家,所以第一台掌机自然是 PSP,我至今还能够想起高中躲在宿舍的被窝里玩《战神斯巴达幽灵》的爽快感。可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已经工作三年,于是渐渐地很少玩游戏。有过一台 PS4 Pro ,可是 PS4 Pro 上几乎所有的游戏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坐在显示器前面,可因为工作的原因,这样的时间越来越少。我本以为 Switch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事实是并没有。至于原因,我们后面再说。
但是就在前一阵,因为偶然原因,从朋友那里获得了一个 3DS,于是就开始上手玩了一下宝可梦·日。
没想到,这一玩我就彻底爱上了这台机器。
是的,即使是 2019 年,我竟然喜欢上了玩 3DS。当然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在 Switch 之前,我完全没有经历过任天堂。游戏主机的时代,基本上都是选择了索尼阵营,所以我对很多今天看起来很古老的任天堂游戏都有着新鲜感,所以我不断地感叹:
《宝可梦》这么好玩、《雷顿教授》这么好玩、《逆转裁判》这么好玩。
画质是一个问题。的确,3DS 的画质在今天看来简直是「古董」,清晰可见的马赛克特别感人。可我们都知道,任天堂的游戏,从来都不是画面取胜。暂且不说现在,就是在每一个对应时代任天堂的画质很少是卖点。
「满屏的游戏性」是嘲讽,也是赞美。
上述说到的几个游戏,只要你没有尝试过,依然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不过,对我来说,游戏性是原因之一,而原因之二更加关键:
「我可以随时随地的把 3DS 装进我的口袋。」
3DS 是翻折屏幕,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大大减少了长宽比。就拿目前最大的 3DSLL 来举例,它仅仅比 iPhone 11 Pro Max 宽一些,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它装进绝大多数的口袋中。其实装进口袋不是重点,重点是可以「放心地装进口袋」,例如把同时代的 PSP 裸机直接装进口袋,一定会担心按键会在口袋里挤压受损,但是 3DS 因为是翻盖设计,按键全部被直接保护起来,你完全不会担心按键会被挤压。而相比尺寸来说,我认为这一点更重要。
正是因为 3DS 以上的特性,我无论是长途还是短途都更愿意把 3DS 带在身上。哪怕是几十分钟的地铁,我都可以随手装进衣服口袋,上地铁可以随时随地掏出来玩一会,这样对于我这些没有大块时间游玩的玩家来说,体验美妙。
可 3DS 毕竟太老了,游戏甚至已经没有后续的支持。也正是因为如此,3DS 让我清楚地意识到,我需要一台掌机。
Switch 的症结
Switch 在刚刚推出的时候,最大的理念就是随时随地地游戏。任天堂希望一部机器可以打破主机游戏和掌机游戏之间的界限,在主机游戏愈发小众的今天这看起来是一个好方式。
但我们都知道,什么都想要,很多时候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是最好的。
对于 Switch 来说,如果你的需求是家用主机,那么这一部主机的硬件甚至是不能划过及格线。在隔壁的 PS4 Pro和 Xbox 已经是 4K 的时代,Switch 甚至是运行一个 1080P 都能有掉帧的现象。至于手柄,因为是可以拆开的 2 个 Joy-Con 组合到一起,可以说手感是三家里最差的一个。当然,你可以买一个 Pro 手柄,但是这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而如果你的需求是掌机,那可能会更痛苦一下。首先是体积,因为 Switch 也提供户外多人游玩的场景,所以要保证一定的屏幕尺寸,再加上可以拆分的 Joy-Con 需要机械连接部分,导致 Switch 的长宽比只能塞进极少数的口袋。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 Switch 用户会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这部机器。另一方面,重量也是一个大问题。即使是双手握持 Switch,游戏超过半个小时,一定会有着明显的酸痛感。
虽然 Switch 的优势也明显,可以拆分的 Joy-Con 的确可以给多人游戏带来很多乐趣。可对我来说,大块的游戏时间都很少,更别提是和朋友一起的大块时间。
所以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在玩了《旷野之息》和《马里奥奥德赛》以后 Switch 基本上就是一个吃灰的状态。尤其是后续的很多游戏,3A 大作较少精品游戏居多,这些游戏更适合随时随地的玩一会。所以,这也导致了即使是在家中也有很多人更喜欢躺在沙发上,或者是床上玩游戏,而不是坐在显示器面前。可正如前面所说,Switch 又大又重,并不适合长时间握持,它真的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掌机。
也就是说,有明确掌机需求的我,Switch 并不能满足,直到 Switch Lite 的出现。
在今年的六月 Switch Lite 一发布以后,我就知道这就是我想要的掌机,因为它几乎解决了我一开始对于 Switch所有的抱怨。首先在体积上 Switch Lite 比 Switch 小了 1.09 厘米和 3.01 厘米。虽然数据上看起来不多,但是只要你一上手就会明显的感受到二者之间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还有两个关键点:
1.首先是重量
Switch 的重量是 398g,而 Switch Lite 的重量是 275g ,这个重量差异绝对可以用「很大」来形容。Switch 的重有很多原因,其中由于 Joy-Con 是分体设计,所以连接部分的金属结构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甚至这也是我认为 Switch 不适合作为一个掌机的核心因素。因为重量不仅决定了游戏的游玩时间,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游玩姿势。减轻的 123g 会让你有一种解脱感,尤其是当你习惯了 Switch Lite 的重量以后,再使用 Switch 以后感受会更加明显,你会觉得像是抱着一块砖头。
2.其次是触感
在宽度减少,重量减少以后 Switch Lite 的手感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但因为采用了类皮肤的材质,让 Switch Lite 触摸起来也更加有质感。虽然 Switch 机身在观感上更加具有质感,但是手感远不如这种亲肤材料。尤其是到了夏天,Switch 还会因为出汗有着非常明显的油腻感。而且无论是绿色还是黄色的 Switch Lite 颜值也很有个性和活力。
以上所说即使你没有进入游戏游玩,一上手就可以有明确的反馈,而如果你积累了一定的游玩时间,你就会发现第二个惊喜:
按键体验进步很多。
最明显的是键程的改变。我在 Switch 上有一种明显觉得按键「偏硬」的手感,而 Switch Lite 所有按键的键程更长了,有一种按下去软绵绵的感觉。因为 Switch 的按键改为了薄膜键盘,而且按键表面还具有了一种磨砂质感,按起来省力。L/R、ZL/ZR 等按键的扣动距离也长了一些,可想而知对于一些 FPS 游戏体验会更好。而且就算不是 FPS,歧路旅人这样的 RPG 按起来都更加带感。
当然最值得一说的还有十字按键的回归。在 Switch 上左边的十字键因为需要被拆分的原因,所以被制作成分开的四个按钮,按起来很不舒服,但是因为 Switch Lite 不需要拆分,所以直接回归了十字按键。十字键和前面所说的按键手感保持一致,手感好到很多时候即使没有操作也会情不自禁的按压几下十字键。只可惜的是十字键的位置要是稍微偏移一点,手感可以更好一点。
总体上来说,Switch Lite 和 Switch 的上手后感觉可以说是完全不同。重量的降低、材料的更换、按键的回归都让 Switch Lite 的手感更进一步,完全成为了一部你一定会喜欢随身携带的游戏设备。
说到这里,其实我对「Lite」这个单词并没有任何明显的感知,反而因为手感的升级觉得 Switch Lite 是 Plus。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因为我把 Switch 本身也直接当做掌机使用的原因,而如果冷静下来,Switch Lite 的阉割也是同样的明显:
1.不能拆开 Joy-Con。并由于 Switch 的体感是由 Joy-Con 来完成,Switch Lite 也就顺理成章的没有体感。这两项功能的缺失就直接拒绝了一定数目的游戏类型,像是 《Switch 12》、《马里奥派对》、《LABO》这样天然就是为了 Joy-Con 设计的游戏全部都不能游玩。但坦率地说,这对我本身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这些游戏从最一开始就没有上我的购买清单上。我购买的唯一一个需要拆分的游戏就是 Just Dance,但是这个游戏在和女朋友尬舞了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用过。
2.屏幕尺寸的缩减。如果要是两台硬件直接对比差距明显,这也在数据上得以反应,直接从 6.2 英寸缩减到 5.5 英寸。可如果是实际游玩起来,你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件事。Switch Lite 到货以后,我女朋友上手玩了一会,她竟然丝毫没有认为游戏屏幕变小。其实这块 720P 的屏幕在 Switch 刚刚上市的时候,就饱受争议,但是事实证明,只要游戏好玩,根本没有人会注意屏幕的分辨率。相对而言,反而是没有全贴合,更影响游玩的观感。可惜的是,Switch Lite 依然是没有全贴合。
不过还有一点差别,Switch 和 Switch Lite 的屏幕是完全不同的色温。Switch 的屏幕是明显偏冷,但是Switch Lite 的屏幕是是明显偏黄的。
有意思的是,上述的阉割在没有拿到真机以前我觉得是最「Lite」的部分,但是在实际游玩的时候我根本没有任何的差异感,但是在一开始我自己最没有在意的震感反而成了「缺点什么」。
可能是因为已经习惯了 Joy-Con 上的优秀震感,所以手掌已上已经有了习惯,比如我们在玩《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的时候只要是神庙一开门,配合上 HD 震动,我真的有就在门前的感觉。而我在使用 Switch Lite 上玩《塞尔达·织梦岛》的时候,每一次用钥匙打开一扇门的时候,我就总觉得缺点什么,觉得似乎有一些不真实。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Switch 的游玩习惯已经让我本能的以为一扇门的打开就是会有震动的。
不过 HD 震动,本质上还是一个适应问题。如果 Switch Lite 是你的第一台 Switch 系列游戏机,那么你不会有明显的感受。如果你已经习惯了 Switch 的 HD 震动,那么你的确需要花一定时间去习惯没有 HD 震动。
声音的质感有一定降低。虽然官方没有提及,但是 Switch 的外放效果是好于 Switch Lite 的外放效果的,大概率是因为麦克风的朝向原因。我在游玩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调高音量。不过因为麦克风方向有所改变,所以不积灰算是一个「这么改的理由」。
Switch 的充电方式也没有改变,是 USB-C 接口,所以以前 Switch 购买的配件也可以继续使用。比如我当时在美国买的任天堂授权的 Anker 移动电源(现在国内也上市了)。对了,我自己很喜欢这个移动电源。13400 mAh的容量,可以多玩 10 个小时以上。而且是 22.5W 的 PD 快充,Switch Lite 边玩边充也可以很快充满,还可以给 iPhone 快充。当然,我当时购买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任天堂授权,安心是一方面,在移动电源上有 Switch 标志颜值也够高,所以基本上这一套组合,成了我出差必不可少的组合。
所以与其是说 Switch 的 Lite 版本,倒不如说 3DS 的掌机续作。在没有了主机要求的限制以后,Switch Lite砍掉的不仅仅是一些功能,更是一些限制。而正是限制,让 Switch 不能称作是一个好掌机,但 Switch Lite 可以。
令人迷恋的掌机时代的新延续
在文章的一开始,我之所以说了很多笔墨在 3DS,就是要表达一个核心观点:
主机游戏不能放弃掌机,它的市场在变小,但不会消失。
在智能机越来越多能的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在一块玻璃屏幕上「搓游戏」。你可以随处可见三五好友聚在一起一起「吃鸡和王者」。当然,这不是一种批判,这就是时代的潮流,无法阻挡。但是这也是一种选择,智能机的网路游戏虽然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并不意味着小部分人也一定跟随。就像是我可以喜欢流行乐,也可以选古典乐。
今天的数字设备一直都是在移动化。在生产力上我们一直都在追求便携。传统生产力工具的重量束缚着我们只可以在固定的区域的工作。但是随着笔记本、手机的普及,我们的生产力也开始相应的转移,我们可以越来越多的使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工作。
那么,游戏也应该是如此。
为什么手机游戏会有出现如此大的市场,就是因为游戏比工作更可以合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可手机游戏的妥协更加严重,没有实体按键对于传统游戏玩家来说就是没有左右臂,而游戏质量更是层次不齐。但是掌机已经几乎没有市场可言,落寞的 PSV,不属于这个时代的 3DS 都无法支撑。
很多人不理解,就在大家苦苦等待所谓的 Switch Pro 来提高性能的时候,任天堂却反方向推出了「阉割」版本,但在我看来,所谓的 Switch Lite 并不是任天堂认为 Switch 需要阉割,而是:
「任天堂还想做掌机。」
而任天堂想要制作掌机,面临两个选择:
要么重新来过,在 3DS 的基础上重新开始。
要么利用现有的 Switch 逻辑精简。
而如果是前者,就意味着一切都是从新开始,硬件的设计是不是被认可、开发以后是不是有人做游戏这都是问题。而如果是后者,所有的问题就被迎刃而解。经过将近三年时间的铺垫,Switch 上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第一方和第三方大作,和当初刚刚发布 Switch 只有几部第一方作品已经不是同日而语,所以从这个角度讲,Switch Lite 有着天然的优势。在这里也有一个隐藏信息,Switch Lite 是按键最为完整的掌机系统,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在 Switch 上玩到像是《巫师3》这样游戏一个最基本的根基。
我们并不需要纠结为什么已经不能 Switch 了却还是叫做 Switch。你只要知道:
你想要玩更好、更有趣、更有品味的游戏,而你基本上没有大块时间坐在屏幕前,只能在生活压力的缝隙之间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时光,那么 Switch Lite 就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这就是我喜欢 Switch Lite 的原因。
用户评论
终于找到攻略了!这游戏真心难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没有大佬分享一下S级过关路线?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全流程图太棒了,直接看图更容易理解!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这款游戏的战斗系统贼牛逼,想好好体验下幽灵玩法!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攻略后感觉游戏难度好像降低了不少 哈哈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大佬的分享真是及时雨啊,之前卡关好长时间了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教程做的真仔细,每个步骤都画得清清楚楚。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战神系列一直都是我的心头好,这游戏也很期待!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幽灵模式挑战真的太难了吧?希望能跟着攻略顺利过完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还在纠结要不要上架这款游戏,看到攻略感觉可以入手了!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攻略分享的也太棒了吧!你们这社区氛围真好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这个全流程图感觉战斗真的非常刺激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本来想挑战一下难度最高的游戏模式,现在有了攻略更有信心了!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战神幽灵攻略简直帮了我大忙,终于过了某个卡关太久的关卡!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玩起来真爽!要找朋友一起合作过这个全流程图哦!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能看到更多大佬分享的实战技巧和打法思路!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图看着感觉好复杂啊,我可能需要慢慢看几遍才能理解吧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款游戏的画面太漂亮了,加上战斗的节奏真的很不错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之前玩战神系列还没玩过幽灵模式,感觉有点期待!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