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04 19:05:43
《三国杀移动版》作为国民级的策略卡牌大作,一次次的让你体验到最顶级的桌游玩法,虽说手杀有互通功能,但仅限于使用官方账号登录的玩家。如果是通过第三方渠道注册的账号,则无法实现数据互通。对于一些想要获得更好体验的玩家,实现端手同步的体验,电脑模拟器就成了大家的最佳游玩选择。推荐使用MuMu模拟器,由于是网易大厂的模拟器,兼容市面上绝大多数手游,同时搭载了安卓12引擎,性能更加强大,不仅能占用内存小、运行流畅,还支持键位设置、多开运行、高帧率等多种实用功能。
三国杀移动版怎么在电脑上玩
1、打开浏览器搜索“MuMu模拟器”,找准MuMu模拟器官网点击进入;
2、点击进入官网首页,点击“立即下载”按钮进行下载(下载适配Window以及macOS系统,点击可以直接下载对应版本的模拟器);
3、下载完成后,选择磁盘空间≥20G以上的安装盘进行安装。推荐将MuMu模拟器安装到SSD固态硬盘上,这样运行速度更快,可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4、安装三国杀移动版
方法一:打开游戏中心或直接在搜索框搜索三国杀移动版,点击下载即可,游戏会自动下载安装;
方法二:如果游戏中心没有找到需要的应用,可以通过apk安装,将电脑里面的应用同步到模拟器中。
M芯片mac玩家也不用担心运行不了,可以用MuMu模拟器Pro畅玩《三国杀移动版》,只需要在下载时选择对应的macOS系统版本。MuMu模拟器Pro作为macOS打造的版本,率先适配Apple M系列芯片,搭载业内领先的安卓12操作系统,兼容市面上绝大多数手游,并且也支持MuMu模拟器的各项功能,如键位设置、多开运行、高帧率等。
对于出门在外想要在电脑上操作的玩家,可以使用网易UU远程进行远程跨平台游玩《三国杀移动版》,不仅支持手机和平板设备,还能在 Windows 和 macOS 系统上实现完美兼容,无论是在上班期间操作挂机、远距离操控部署自动战斗或是任务都能完美支持。
目前建议首选MuMu模拟器游玩《三国杀移动版》电脑版,不仅可以完美兼容游戏,流畅运行,还支持键位设置、多开运行、高帧率等多种实用功能。
三国杀这个IP如今已经有10来年的历史了,自从游卡接手三国杀以后,这IP就一直走下坡路,但是,官方解决办法竟然不是回馈玩家优化游戏,而是不断的出新游戏,如今市面上的正版三国杀有包括网杀,移动版,十周年,怒焰三国杀和欢乐三国杀以及移动版的海外版六个大版本,而且每个版本的内容几乎都不互通,每个版本又都有自己的特点。
1.三国杀OL:
这个版本的三国杀是最早上线网络的三国杀,之前是用电脑玩儿的,现在也登录手机端了,但是游戏的模板都是电脑版的,所以用移动端玩起来可能有点不太舒服。这个版本的老玩家居多,里面的游戏环境还算可以,但人均实力在线,且氪金力度比较大,不太推荐新手玩,不然你在游戏中要么被大神虐,要么就被氪佬虐。
2.三国杀移动版:
这个是玩家最多,梗最多,最火的一款三国杀,这款三国杀相比较其他的三国杀界面简单,武将画风也非常讨喜。但是他的缺点也有很多,首先就是玩家素质低下,只要不小心选错武将,点错技能了就会被人骂半局,举报系统就像蒙古海军一样啥用都没有,而且移动版的氪金风气也十分严重,打一场军八人均三千五,平民玩家几乎没有活路。
3.三国杀十周年:
这款游戏和OL的玩法大致相同,这是三国杀在10周年时推出的一款新游戏,这款游戏也是目前游卡主推的一款游戏之一。这款游戏的氪金相对以上两款来说要少了很多,微氪也可以玩,并且有很多简单易上手的小游戏,适合新手玩家玩。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阴间武将太多,如果选不到强的武将那就没有游戏体验感。
4.怒焰三国杀:
这款是游卡新推出的一款三国杀,主打低龄用户,画风Q萌,他玩法和普通三国杀一样,只不过引入了怒气系统(和移动版的谋攻篇其实是一样的),玩家可以通过怒气值来强化自己的技能和手牌,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一款游戏。
5.欢乐三国杀:
欢乐三国杀原本是渠道小游戏,后来单独做成了一款游戏,近期刚刚上线,这款游戏说是三国杀,其实就是一款种菜养成类的模拟经营游戏,里面只有一些内容含有三国杀的玩法,玩家主要的玩法是在游戏中放置挂机,养宠物精灵等,同样适合年龄比较低的用户来玩。
6.三国杀移动版海外服:
这款是三国杀是针对除大陆地区的其他玩家设置的,游戏的整体内容和三国杀移动版是一样的,但是里面有一些玩法和武将略有不同,这里面的贾逵还没有通渠,界马超甚至是史诗武将,氪金力度相对于国内的移动版来说也算好点,并且在国内它其实也可以玩,只不过玩起来会比较卡。
感谢您的阅读,本期内容就是这样。如果你喜欢的话,不妨点个关注。我是移动版的瞎看,我们下期再会。
文| 阑夕
刚和潘乱、张宁录了一期AI应用的播客,其实就是这半年内真正跑出来的消费级AI产品,可能就是元宝、豆包和夸克的「三国杀」。
要知道,「AI六小龙」里最高的日活也不过200万,但根据最新的测算数字,元宝在这段时间激进投流后日活到了1500万,而豆包的日活则稳定在2000万以上,再算上夸克的3000万日活,腾讯字节阿里这三家公司基本上可以说是奔着清场来的。
不过这三款产品的竞争策略非常不同:
元宝是完全在蹭DeepSeek,用最简单的ChatBot去做承接,除了砸钱买量之外,还有腾讯全系入口的流量支持,典型的卡位产品,体验上也尽可能以还原DeepSeek的方式来做平替;
豆包比较拧巴,我们都知道字节对于ChatBot是不是AI最佳场景是有怀疑的,所以豆包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曾经天天给你推角色扮演的智能体,想要促进主动对话,最近我又看到有人吐槽,说给自己小孩下了主流的AI应用,最后发现他用豆包最多,正佩服豆包产品能力强大如斯呢,仔细看才知道,是因为每次问答之后豆包都会推送一条短视频,小孩在里面刷视频刷得不亦乐乎哈哈哈;
夸克本身有点抄近道的味道,在2018年夸克就定位智能搜索,围绕搜索的衍生需求做了学习、健康、网盘、扫描等垂类应用,在大模型能力到位后用AI做了重构,在做题写PPT这些具体场景里搭工作流,很明显的「瑞士军刀」形态。
张宁觉得这三家的打法差异,说明了路径依赖的影响无法绕开,腾讯推元宝是被形势逼急了「做了再想」,字节拿豆包折腾各种A/B测试是「边做边想」,阿里把已有用户基础的夸克立为AI旗舰应用是「想了再做」,不同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不同的路线选择。
只不过,神仙打架,凡人遭殃,「AI六小龙」成了牺牲品,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就被麻匪劫了,模型的对手是既强大还开源DeepSeek,产品的对手是躬身入局有钱有闲的大厂,过完一个春节,自己的存在价值就遭架空了,这很残酷。
我的态度一直是,在有自研大模型的前提下,高调接入DeepSeek就是一种自取其辱的行为,本质上是,人家为了专注于AGI研究而弃若敝屣的流量,被你如获至珍的捡了起来,丢人还在其次,对自家团队的羞辱才是更重要的,对DeepSeek真正有骨气的致敬,是更有动力的去做一个竞争对手,推动国产大模型的进步,而不是阳奉阴违,只把DeepSeek当成获客手段。
潘乱提了一个问题,他在和一些大厂在产品侧负责人聊的时候,发现对方会很纠结:AI是不是一个机会已经没人质疑了,但这究竟会是一个多大的机会,内部分歧普遍很大,所以要以怎样的力度投入?以及如果投入的话,是要新做一款产品还是对旧产品升级改造?
张宁说这取决于怎么看中国消费互联网的进程,美国的消费互联网其实在Facebook出来之后就停滞了,过去十年的商业机会一直在SaaS行业,但中国在移动化的窗口里长出来一大茬新平台,这会影响两大市场构建AI产品的判断。
比如中国消费互联网的成功,其实在于把输入的「框」变成了信息的「流」,上下滑的交互模式从东大出发横扫全球,照理来说最懂美国用户的Instagram、YouTube、Snapchat都拦不住TikTok,这就是产品形态的碾压。
但在AI时代,因为又是从美国发源的,所以交互的主导权又回到了旧版本消费互联网的范式,也就是回归「框」的UI,而作为移动一代里中国最强大的互联网公司,字节很遗憾的没有做「框」产品的经验,所以它只能另做一个豆包出来,做着做着又开始在豆包里推送短视频,这是很无奈的。
反而是穿越周期的「BAT」还有「框」产品的历史遗产,腾讯有微信,虽然微信的输入框没法直接用在AI产品上——因为巨大的隐私矛盾——但这相当于肌肉记忆,会给腾讯提供充足的行动支持,而且微信也是最不害怕ChatBot冲击的产品,因为它就是所有Chat的入口,元宝已经在微信里有账号了——甚至是拿红包封面助手改的,就这么简单粗暴,蒸馍,你不扶气?
百度和阿里则是都有搜索的底子,百度2009年就做过「框计算」的尝试,试图直接在搜索结果页提供信息服务,而不需要跳转到新网页,这是一个「盛大盒子」式的想法,不能说不对,就是太早了,最后百度只能在那个「框」里解决计算器、查天气这种简单需求,更复杂的服务,比如买票这种,供应端是不可能把API交出来的,于是后来百度又改成了中间页战略,投了爱奇艺去哪儿糯米网这些,停掉了「框」的进化。
夸克这次重新提了「超级框」的概念,就是因为现在的「框」能比以前做更多的事情了,统管阿里AI To C业务的吴嘉说夸克23年做用户细分需求产品很痛苦,因为基座模型能力不行,必须专门为写作文、写报告手搓工作流,但场景是无尽的,人力有时而穷,根本跟不上需求增长,但在深度思考的技术上来之后,终于可以实现「人用AI,AI用工具」的目标了,这时那个「框」能办成的事情也丰富起来了,不再需要每个环节都得人工干预,AI终于学会了「坐上来,自己动」。
Manus能火也是因为它让用户看到了AI真的有在干活,这种体验和DeepSeek当时开放思维链是一样的,Sam Altman说他最后悔的就是出于保密心态而决定隐藏o1的思维链,没想到观察AI的思考过程也能成为产品体验的一部分。
如果大家的共识是重做一个「框」出来,张宁比较关心生产关系会怎么变,毕竟科技史上不乏生产力的进步被生产关系的落后给破坏掉的例子——比如我们之前聊过的RSS——他对最近火得不行的MCP的担忧也在于此,说白了,不谈利益分配、只谈创新变革,对于被OTT的一方就是耍流氓,就像某外卖平台已经开始屏蔽AI Agent了,这是很合理的结果,你不能要求别人来为你的创新当祭品。
海外市场的几条线索包括:Google每个财季都会担忧AI overview对广告业务的冲击,目前来看,是可控的,没有自残迹象;Satya Nadella带头起了「模型被商品化了」的调子,背景是微软和OpenAI开始同床异梦了;Sam Altman说在10亿用户级别的网站和SOTA级别的模型之间,他一定会选前者……
是的,这些信号都在说明,应用很重要,得用户者得天下,这是移动互联网的逻辑延续,但在另一边,「模型即产品」的拥护者同样很多,在理论和证据的支持上也不多让,相信模型的演化的终局就是会把产品能做的事情都做了,并形成技术为王的新一代AI逻辑。
潘乱感受到的大厂纠结,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这种「好像两边都有道理」的内耗影响,于是「BAT」和字节、Google都走了「双保险」的道路,既不敢放弃自研模型,又要死磕消费级应用,双倍压力,双倍焦虑,反而是偏科的Anthropic和Perplexity会很危险,Claude的日活是ChatGPT的1/50以上,但它的模型能差50倍吗?Perplexity就更不用说了,永远会被一句「套壳」盖棺定论。
而且还要注意到相对性,就好比说模型和产品之间,是产品担心自己被模型给集成了,但在产品侧,又存在垂直产品担心自己被平台产品集成的现象,各家AI应用都在发力搜题功能——年轻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带来的留存也更好看——所以在线教育公司的市值被杀疯了,是少数没有沾光这是波中国资产重估的行业。
这开始变成一种新的共识,就是如果ChatBot不够成为入口,那就继续「All In One」,吞掉可能5000万日活以下的所有垂直需求,日活不够,叠加来凑,把AI的「框」变成许愿墙,用户想解决什么问题,写进去,然后AI哼哧哼哧就去把事情给办了,能满意不?
我会更偏向于细分市场的生存几率没那么悲观,因为拼的是长板能有多长而不是谁更擅长补短板,贝佐斯写股东信那会儿年年都说垂直电商这事儿不成立,他也就说对了一半,直到今天亚马逊也干不掉独立站啊,OpenAI也想「All In One」来着,但是图片模型DALL-E和视频模型Sora都严重落后了,SOTA的红利期已经很短暂了,能做很多事和能把很多事做好,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在这场播客录制后的几天,GPT-4o更新了集图片工作流的集成能力,又打脸回来了,AI行业就是这样,任何判断的保质期都不长。
就像晚点年初的时候发了一篇稿子,大意是AI基本上已经是大厂的游戏了,创业公司可以洗洗睡了,但上周又有新的稿子出来,说大厂曾经吸干了创业生态的氧气,但是AI动摇了旧的经验范式,小公司的机会又来了,哈哈。
正确的辩证思维,就是大厂曾经想靠屯卡挖出护城河,这是很常见的提高竞争成本的策略,你烧不起钱,就别进来,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李开复已经弃牌了,说零一万物不再训练大参数的模型,转而去做帮客户部署AI一体机这种奇怪的体力活,但在卷完模型之后,大厂发现自己还是躲不开回答一个核心问题:Billion规模的用户会诞生在怎样的应用里?
我更直接的说,就是互联网行业的悲喜其实建立在字节能不能玩转这个风向标上,字节要是进来得很舒服,那大家就都难受了,觉得自己没戏,但如今的局面是,字节,好像,他妈的,也没搞懂AI啊,这下大家都兴奋起来了,相信有机会可抓……
再就是,AI作为一种能力,它被调用在不同的产品里,是能创造新的需求出来的,ChatBot的泛用性之所以这么高,就是因为它的确实现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自然语言响应,对话本来是智人的特权,而在浏览器里,AI又能成为生产力工具,夸克是尝到了甜头——据说7日留存能达到45%之高——加上豆包的PC端也在浏览器化,这又回到了用户习惯的塑造上,我甚至认为腾讯的AI最后还是要放到微信里做,和短视频业务的内部博弈过程一样,一定会万剑归宗,不是元宝。
而且还要考虑到AIoT的发展,智能手机的优势太大了,如果真信AI能够诞生新的计算平台,那一定是多终端加起来围殴智能手机,很难想象单一终端的胜算。
上周我参加家电展会AWE,已经看到海信在做一些很有意思的AI场景落地,比如游戏辅助的智能化,你在玩双影奇境这类的游戏时,一定会遇到有些关卡过不去,原因可能是解谜很难或者技巧不足,这个时候的常规做法,是暂停游戏,打开B站等平台搜攻略,点进视频后还要拉进度条,就很割裂,但是现在的电视已经能够做到实时解决问题了,你直接说我过不去这一关了,内置的模型就会自己跑完整个流程,从图像识别,到全网搜攻略,最后准确匹配这一关的通过片段,在同屏上小窗播放,主打一个喂饭喂到嘴边。
这未尝不是一种「超级框」,用户不需要感知到AI在背后是怎么组合工具做事的,只要能够高效拿到交付的成果,就很容易为所谓的「未来感」买单。
潘乱顺着补充了一个细节,就是天猫精灵和夸克都是汇报给吴嘉的,阿里大概率已经想明白了,AI的物理入口会很有多样性,豆包去年大张旗鼓的卖了一轮耳机,价格还不低,也可以理解为一次面向市场的服从性测试,想看AI到底值多少钱。
张宁为这场谈话做的总结陈词是,「三国杀」的乐趣——无论指的是火爆一时的桌游,还是那段烽烟四起的历史——在于参与者互相都不知道对方下一张牌是什么,而在每一张牌的打出时,都在追求智能的上限,中国和美国进了决赛圈的公司,用手都能数得过来,终局到来之前,场上没有废牌,任何动作都值得用放大镜来分辨。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用户评论
终于不用下载软件了!三国杀网页版太方便啦!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可以直接在浏览器里玩?这要试试看诶!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感觉网页版的界面是不是会更现代一点?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没有什么区别啊?和手机版、电脑版一样好玩吗?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想跟朋友一起线上打一局,网页版正好!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网游玩起来快么?会不会卡?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平时都在用浏览器游戏,现在可以玩三国杀了真开心!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网页版的兼容性强一些,各种电脑都可以玩顺利!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三国杀我最爱的桌游啦!网页版肯定要试试!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用安装维护方便多了,网页浏览器直接进去就游戏。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听说网页版还有新武将?真的吗?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赶紧去体验一下吧,说不定很不错呢!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玩三国杀看运气有时候啊,网页版会不会有新的玩法?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希望玩家社区丰富,可以一起组队、交流战绩!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手机版太小的屏幕不适合打三国杀,网页版刚好!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是不是会有特殊的活动奖励呢?期待官方消息!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还有好多新武将没解锁,網頁版正好可以慢慢体验!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没有大佬来分享一下网页版的玩法心得?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总觉得网页游戏的安全性问题比较多,希望三国杀注意防范!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