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8 05:39:42
近日,白头寺重新开放,相关部门对周边巷子进行了整体设计,不少市民慕名而来“打卡”。白塔寺还开设了夜总会,古老的白塔在灯光的反射下呈现出别样的魅力。这座古塔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极为罕见的元代建筑。随着白塔寺的重新开放,我们将一起探寻这座古塔的兴衰。
白头寺夜间活动照片由邓伟提供/照片由TAKEFOTO提供
非常不寻常的设计
元朝八年(1271年),京城发生了新的事件,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据当时佛教典籍记载,建于辽寿昌二年(1096年)的永安寺遗址上的释迦牟尼佛塔,在夜间总是散发着神秘的光芒,令人着迷。也鼓励周边地区的居民前来参观。忽必烈终于对这一新的进展感到震惊,决定亲自派人前往塔周围地区进行调查。
打开宝塔地宫后,发生了一系列颇为莫名其妙的事件。首先,地宫内刻有佛骨的石刻前,跪着两位“龙王”守护,据说有一条“光芒四射的龙”。里面有一个“小米”舍利,铜瓶里盛满了香水,颜色如玉液又似蜜。铜瓶底部铸有一枚铜币,上面铸有“知根通宝”四字。这引起了忽必烈的注意,他认为这是神龙的庇佑,会给国家带来长久的利益,决定投入大量资金修建新塔。文物和其他出土的宝藏。
与旧塔的形状像石经不同,新塔在尼泊尔工匠阿尼戈的指导下,采用了倒碗的形状。《宛平县志》 这个形状形象地描述如下: “腿尖,肩丰满,如倒檐。肩以上长条空,步阶上升,覆铜。”上面放着一块盘子。这是一座铜制的小塔,整个塔呈白色。 ”
历经75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座白塔依然高耸在北京城的上空。白塔高51.9米,比致和殿和平台加起来还高16米,是明清时期北京最高的单体建筑。与清代修建的北海白塔相比,白塔寺的白塔也高出前者约15米。
白塔寺的白塔由基座、塔身、华盖、塔身组成,从下到上都体现了设计者的精致用心。白塔基座为三层,底层为防护墙,主体采用城市砖砌成,上两层为“雅”字形徐水围。三层基座之上是塔的主体,特别美丽的是在塔基和塔主体之间有一个由24片莲花瓣组成的宝座的设计,宝座之上是五枚‘金刚环’。确实如此。 “过渡区”提供了从方形底座到圆形塔的自然过渡。
塔身又名“宝罐”,因其形状酷似僧人吃饭时倒扣的钵钵而得名“由弥由弥”。这可以追溯到印度的宝塔。这座白塔主体之上有一个小型徐水王,基本上就是塔下徐水王的“缩小版”。
晚清白塔
须弥的小基座之上,有一个十三层的“相轮”,相轮上方是一个直径9.7米的天篷,整体呈圆盘状,上面有厚实的木基座和铜瓦覆盖。周围悬挂着30块瓦片,还有6个铜花环(曼,装饰花环),每个花环下面都挂着风铃。天篷的上部中央有一座空心的鎏金铜塔,高约5米,重4吨。这座塔的各种结构巧妙地融为一体,这在我国古塔、寺庙中是十分罕见的。
白塔建成后,元朝十六年(1279年),忽必烈决定修建一座以白塔为中心的大型藏传佛教寺庙,成为妙吉寺的前身。那就是被称为“大圣”的“昭和仁寺”。
万安寺于元二十五年(1288年)四月竣工。据史料记载,这里的佛像、门窗、墙壁等都用黄金装饰,仅此一项就用了黄金540多两、汞240公斤。次年七月,忽必烈亲临大树湾寺,下令供奉檀香佛。
元正元年(1295年),继位的成宗在忽必烈忌日之际,迎来了七万名僧人。
据《元史·祭祀志》记载,万安寺是元朝时期祭祀元朝皇帝的重要场所,寺内有影殿两座,一东一西。西影殿供奉着元朝祖先,东影殿供奉着元成宗登基前的父亲元裕宗真金,殿内很多建筑层次都供奉着元朝祖先。故宫标准。元景帝死后,修建了电影院,寺庙也成为学习官员礼仪的场所。
见证古都历史
1368年6月,元朝灭亡,大圣院十万安寺失火。据史料记载,当天下午2点左右,雷雨交加,火球从天而降,寺庙东脊的鱼嘴(即祈吻)先着火,随后是寺口。我做到了。寺庙内的佛身也被烧毁。元顺帝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命人扑灭大火,但除两座电影院外,其他建筑全部被毁。幸运的是,白塔躲过了火灾。
元朝灭亡后,此地荒废。明天顺元年(1457年),宛平府国符奉命重建该寺,明应宗赐匾额,上书“妙应寺”。这次重建,形成了妙济寺现在的基本布局,白塔前有三门门、钟鼓楼、天王殿、一柱心净殿(民雄殿)等七座典型中国风格的伽蓝殿。已经形成。 )、东配殿、西配殿、七佛殿等。成化元年(1465年),塔基安放了108盏铁灯笼,每晚灯火通明,使整个塔在灯光的映衬下仿佛泛着金黄色的光芒。
妙寺白塔与蓝天的绝美合影图片提供:班士波/北湾新视野
清代妙应寺白塔再次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为了统一蒙藏,清政府特别重视藏传佛教。妙应寺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活动场所,自然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特殊照顾”。修葺寺庙花了钱。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整修工程完成后,康熙帝在寺内立石碑两块,记载了妙应寺的历史和整修的详细过程。乾隆十八年(1753年)再次重修,这次重修时,乾隆皇帝特赐了一些珍贵的经书,作为镇寺之宝镇压宝塔。修复完成后,乾隆皇帝特意制作了《重修妙应寺碑》和《重修白塔碑铭》并陈列于殿内。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乾隆皇帝赐予的珍宝,很少有人知道。 1978年,白塔整修期间,它再次重见天日。
如果你打开元代大都地图,你会看到,在元朝初期,寿万安大寺的北侧有一个非常大的建筑群,叫做“社稷坛”。这就是元代的旧社稷坛。
据记载《元史·祭祀志》,元朝七年(1270年)十二月,元朝开国元祖忽必烈下旨祭祀太社、太极(五谷神)。十年(1293年)正月,忽必烈采纳御史崔昱的建议,在海门以南(1293年)开辟了一块广场。西直门地区将建造新的神社和寺庙祭坛。新舍子坛有两座坛,分别用来祭祀舍子神和稷神。
这与明代以后修建的神社寺庙不同。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修建南京社稷坛时高呼“五土生五谷”,社稷坛于明代竣工。北京某公园内的社稷坛是明初永乐皇帝所建,主坛用五彩泥砌成,与元代的分坛不同。
两座元代祭坛高五尺,宽十尺。社区祭坛在东,祭坛在西,相距约5英尺。社坛是用“五彩土”砌成的(明代社坛这方面与元代社坛相同),但坛是用纯赭石砌成的。两坛均坐北朝北,北侧建有七间王济殿,与今中山公园的中山殿(明代祭祀殿堂)相对应。元代社会祭坛、祭坛除王氏祠堂外,还设有神厨、祭室、执事堂、食堂、大乐社等附属建筑。
元代,京师除西边的社稷坛外,东边还有太庙,位于现在的朝阳门内,形成了左祖右会的建筑风格。元代都城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代,两坛庙宇都消失了,其中朝天寺重建了旧社稷坛,太庙成为明代太仓的仓库。如今,你也找不到朝天宫,也找不到太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