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9 01:31:42
原标题:政策措施精准落实,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学研用协同推进。
为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蓄能量、增强动力
核心阅读
聚焦商业航天产业链,积极做大做强链条,引进多元创新主体推动生物制造领域联合攻关,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完善低空经济产业规范发展。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方面,各地积极采取相关举措,不断打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北京——
拉紧链条、强化链条、强化链条
商业航天布局
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建中路27号的银河航天(北京)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实验室,工程师们正在进行新一代“手机直连宽带”关键技术研究。 ”。 “通讯卫星。
“这颗卫星外形像‘飞毯’,既配备了通信天线,又配备了提供能源的太阳能电池板,是集相控阵天线和太阳能翼于一体的通信卫星。关键技术银河航天首席技术官朱正贤表示,“天线是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翼阵一体化”技术让卫星能够配备巨大的天线。和更强大的天线。能量系统进一步增强了信号传输能力。
“商业航天技术辐射面广,相关产业众多,能够有效带动信息、新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朱正贤表示,公司技术团队已在压缩方面取得了突破。我们正在解决在轨空间有序部署、部署过程中减震等技术问题,正在开展高效散热、分布式电源等关键技术研究。
近年来,北京积极拓展商业航天领域,加快形成“南箭北星、双核多园、津冀交流”的发展格局。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委委员、副主任龚维密表示,北京将重点发展卫星箭制造关键装备,发展“南箭”产业。它的推出是为了促进集群的持续发展。推进地面终端等发展,形成尖端制造带,加快建设以卫星研制、卫星运营、航天信息应用为核心的“北极星”产业集群。 “目前,北京已吸引200多家大型民用航天企业入驻,涵盖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等全产业链。”龚维密表示。
液氧甲烷火箭成功入轨、一箭26星商用火箭成功发射、民营商用火箭海上发射……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民营火箭发展数量其中航天企业超过50家,占全国总数的75%,发射次数占全国总数的75%。
今年1月,蓝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朱雀三号VTVL-1”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这次试验任务取得了成功,验证了可重复使用火箭的很多关键技术。”该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昌武表示,当前民用航天产业正在他说,这标志着一个大窗口期和机遇期的到来。
以创意创新为目标,积极做大做强链条,培育发展新动能。今年初下发的第《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号文提出,到2028年,北京市在民用航天领域形成一批原始创新成果,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以上,专业化新型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培养以下内容。 10余家“自主”企业、“角兽”企业、“南箭北星”产业空间格局进一步深化,建成两个特色产业集群和多个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商业航天产业集群。千亿元规模强化。
天津滨海新区——
汇聚创新资源
生物制造发展
当我走进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的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的实验室时,我看到杨建刚副研究员和他的团队成员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实验。 “最近的成果是糖分子的精确从头合成,解决了糖分子的三维结构问题。”杨建刚告诉记者,“获得许可的时间从几年大幅缩短到几个小时。”记者。
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位于生物制造谷,面积约8平方公里。近年来,生物制造谷积极打造“平台、企业、人才、资本、政策、组织”六位一体的产业支撑生态系统,目前园区企业总数达132家。其中也包括私营企业。高性能产业在细菌菌株等基础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是天津滨海新区近年来积极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滨海新区坚持培育龙头、强链、打造集群,推动与15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创新和产业链不断融合。其中,生物制造谷培育了丰沃生物、工业微生物、百葵瑞、中科美宁等多家创新型企业,入驻项目涵盖生物制造多个部门,不少项目正在与天津研究院具体开展。我们将与工业生物学研究合作。截至目前,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已与250余家企业签订合同410份,合同金额达24.6亿元。
独立于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的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即将落成。据介绍,该中心将初步建立包括50余所国内外高等院校在内的协同创新网络,以及包括162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内的生物制造产业(人才)联盟,推动协同创新和快速转型,这将进一步促进中心还将建设一批高端实验室、基因合成、生物制造等目标领域,引进分析检测、智能发酵等大型设施设备,努力成为变革的平台。工业生物学研究所科技成果。
“未来,滨海新区将重点关注合成生物学基础核心技术和生物制造领域新装备研发,以及生物制造食品营养安全技术评价体系和标准,计划加快建设系统并提高其质量的合成生物学资源库,包括生物组件和底盘细胞。 ”天津滨海新区副区长张桂华说。
广东省深圳市——
完善政策体系
低地经济的扩张
包装、称重、装载、起飞……装载餐盒的无人机通过统一调度系统起飞,两分钟内飞抵高架桥对面的办公楼,并自主配送和返回。送餐无人机已成为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商业区的一道新风景,在摩天大楼之间自由穿梭。
“这个商圈每天都有无人机送出300多个外卖订单,中午繁忙时段,几乎每分钟都有一次起飞和降落。”美团无人机公关总监颜先生表示,美团已经开业了。无人机之路已为当地社区、写字楼、景区、医院、高校等提供了超过20万架次无人机配送服务,形成了“3公里、15分钟”的社区配送模式。
事实上,无人机外卖配送在深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东航的直升机是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前往光明区、坪山区等地的便捷选择,无人机是从深圳血液中心到南山区、宝安区医院的“生命通道”。血液制品运输“连线” 在深圳市供电局输变电管理局,“5G+无人机”检测已成为日常任务,检测塔上高压电缆终端……从观光游览到城市安防,从医疗救援到突发事件救援,从农林植保到电力巡检,考察显示,深圳低地经济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
“深圳市将低空经济列为重点发展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将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场景应用为驱动,这一新轨迹的发展赵科副主任深圳市民航发展局市交通局局长表示,深圳已累计开通低空航线126条,建成无人机起降场89个,预计到2023年开展货物运输。他表示已完成无人机飞行60万架次、直升机飞行2万架次。
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表示,2023年,深圳低空经济产值将突破960亿元,产业链企业将集聚1700多家,并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它运作良好且安全。目前,深圳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份额70%以上,工业级无人机占比50%以上。
低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深圳从战略层面抓住发展机遇,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2017年,深圳成为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2019年出台划定适合超轻型无人机空域的措施,今年2月1日,深圳成为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从创新和安全管理角度规范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赵科介绍,深圳低空智能综合基础设施项目一期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将首先建设支撑低空经济的设施网络、航空网络、航线网络和服务网络。智慧空管运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也在建设中,深圳市计划继续开展无人机和综合飞行验证工作,制定低空飞行相关规则、标准和规范。 (记者王浩楠、金波、郑元洲)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