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0 09:39:39
电影翻译和制作曾经是中国人心目中完整的“世界之窗”。它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昨天,著名配音艺术家刘光宁之子潘正先生带着他的新书《声魂》和《电影翻译与制作的交响史》《众神的红舞鞋》来到上图讲座中,让人们了解一下。被揭露。
作为“译二代”,班征先生从小在翻译工作室长大,熟悉许多幕后不为人知的事情。这两部作品是在作曲家陈刚的推荐下完成的,并于2014年开始正式筹备。
——那一年,配音演员兼导演乔震在上海大剧院举办演出,邀请了很多老配音演员,包括他的母亲刘光宁、赵慎之。奶奶,她从南翔敬老院千里迢迢来到上海大剧院,与老同事、老朋友见面。
“我很了解她。我知道她是我们的邻居,看着我长大。我们很久没见面了,她拉着我的手。我们聊了很多,甚至还吵架了。” ”“我去看望了她一段时间,但仅仅一个月后,她就因心脏病去世了。”潘正先生说,这是一个大事件,他说他已经受到警告。如果他不立即拯救这段历史,就像程刚大师所说的那样,它就会慢慢消逝,埋葬在历史的长河中。 “如果这是真的,我会非常自责。”于是,从2015年夏天开始,班征先生开始不仅与在世的老艺术家合作,还与已故老艺术家和当代艺术家的孩子合作。我们还开始采访配音演员。他进行了13次采访,整理了56万字的采访笔记,并根据这些采访笔记和自己过去的记忆出版了《棚内棚外》。
“《棚内棚外》的首发仪式也在上海图书馆举行,与我母亲刘广宁写的《我和译制配音的艺术缘》同时发行。”潘正回忆道。 “我的客人和我一起庆祝了我的生日,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场景。”此后不久,他开始有了一个想法。电影制作的历史实际上不仅仅是文字的历史。索尼克。因此,有两部作品:新书《声魂》 和有声读物《众神的红舞鞋》。
95岁的配音师苏修评论道:“《声魂》是我们翻译工作室的《清明上河图》。”这本书是上海电影配音厂成立以来的《棚内棚外》的记录。是修订版。 40余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黄金时代史,内容丰富,具有深厚的艺术史和社会学价值。
《电影翻译与制作交响史》《众神的红舞鞋》收录了乔震、刘广宁、曹雷、梁博罗、达世昌、刘峰、刘家桢、林东风、陈艳华、陈光等23位著名艺术家。大声地通过。除了经典声音旁白外,还收录了经典的配音电影历史,收录了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约140部著名外国配音电影的800多段经典段落,并嵌入电影音乐。
“这两部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我们上海电影译制厂70年来走过的路,以及几代艺术家无与伦比的专业精神和勤奋探索精神。”配音演员、导演乔震表示:翻译电影不仅是一座将外国优秀影视作品翻译引进中国的桥梁,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语言文化和语言艺术的桥梁,具有更深层次的传承意义。 “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作者:李婷
编辑:舒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