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200

首页 > 游戏资讯 > 正文

水浒群英传

时间:2025-04-19 15:53:40

《水浒传》中哪些人纸面实力强过林冲,若是实战他们能否获胜?

乍一看,这个问题有些绕口,既然纸面实力强,为何还会有能否在实战中取胜的疑问呢?其实之所以将两者区分开,是因为纸面实力虽然能更大概率在实战中获胜,但并非绝对,尤其当对手是林冲时,一切似乎都成了未知。

水浒群英传

虽然很多人将“梁山五虎”视作书中骑将的顶级战力,但是客观讲,如果是一对一,这几位只能算书中的第二梯队。通过战绩看,至少有三位,实力要明显高出包括林冲在内的“五虎将”一筹。

第二位是曾头市教头史文恭。梁山攻打曾头市时,史文恭仅用二十合就击败了“梁山五虎”之一“霹雳火”秦明,论斗将成绩冠绝全书,这样的水平明显不是林冲能够相提并论的。

第三位是淮西王庆麾下大将杜壆,力战卢俊义五十合不分胜负,书中称其丈八蛇矛“神出鬼没”,压阵的孙安见卢俊义无法取胜,拍马助战,这是卢俊义与人对战唯一一次需要助阵的战例(不算李助),可见杜壆的武艺大概率是不下于卢俊义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三位都是凌驾于林冲的存在,这点除了林教头的nc粉,相信不会有人反驳。

首先是辽国猛将阿里奇,虽然笔墨少,但战绩极佳,二三十合就击败了八骠骑中位列第二的“金”徐宁。而在赚徐宁上山时,林冲坦言自己和徐宁是旧相识,时常在一起切磋武艺,彼此惺惺相惜,可见林冲即便比徐宁强,也不至于二三十合就拿得下。

其次是“梁山五虎”之首“大刀”关胜。很多人质疑关胜,认为他没资格位列林冲之上。如果说座次,林冲作为“三朝元老”于情于理不应当位列关胜之下。但若是说武艺,我认为关胜高于林冲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施公在关胜出场就设计了关胜独战林冲、秦明的桥段,这是书中五虎中两位联手对敌的唯一一战,尽管此战被宋江叫停,关胜也坦言不是二将对手,但是足以从侧面说明施公有意将关胜置于林冲之上。

其次,关胜十余合令索超斧怯,这一战绩纵观全书都能名列前茅,而林冲缺少的恰恰是对有实力武将的胜绩。从林冲对杨志,关胜对索超,杨志对索超这三战可以清晰的捋出一条实力线。关胜略强于林冲,林冲略强于杨志,杨志略强于索超,这样下来,首尾的关胜和索超差距就显现出来了。老实说,我不认为林冲有十余合令索超下风的实力。

除了刚才提到的五位,书中还有很多人与林冲处于同一水平,如鲁智深、孙安、卞祥等,但是从战绩上看,很难说他们与林冲之间孰强孰弱,所以即便客观分析,照样会有很多人认为不够客观,毕竟在粉丝眼中,“马上林冲,马下武松”可不是说着玩的,林冲一生无败的战绩足以说明一切。

但是林冲的所谓一生无败真的有说服力吗?我们先来看一看。

秒败洪教头

四十余合平杨志

数合生擒扈三娘

三十合平祝龙

击败祝龙

五合杀于直

五十余合平呼延灼

三十余合平曾魁,曾魁认为难以取胜

一死马万里

七八十合平王焕

三十余合杀密宝盛

两合杀贺拆

八十合胜山士奇

数合上风琼英

斩杀张寿

独战柳元、潘忠五十合,将柳元杀死

这其中有战绩支撑的一流战将只有杨志、呼延灼和王焕,但是林冲一次也没赢,只有对战杨志因为使的是刀,并非最趁手兵器,可以视作上风。

另外,扈三娘一直被很多人称作具备八骠骑的实力,应该位列天罡,这话听听就好,支持这种论调的基本都没看过原著。扈三娘生擒彭玘,靠的是绳索;对战欧鹏、马麟均不分胜负。所以,她的突出主要是靠废物老公王英衬托的,充其量只是十六小彪将中游的水准,这个水平书里一抓一大把。林冲数合将其生擒固然不错,但也不算多耀眼。

所以,纵观林冲的全部战绩,虽然无败,但也乏善可陈。而且他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败,在对战琼英时,尽管武斗完全上风,但被飞石打了满脸花是不争的事实。有人或许会说,暗器是不做武评条件的,你连这都不懂?注意,之所以提这点是讨论他是否没有败绩,而不是与琼英之间的强弱。因为在不算被飞石、冷箭所伤的情况下,梁山很多人都没有败绩——关胜、呼延灼、花荣、杨志、朱仝……

有人说,林冲性格就是不到存亡之际不下死手,故而才会多有平局。在我看来这完全是没有依据的一厢情愿,如果我反过来说,王焕一把年纪,不想杀林冲这个后学晚生是不是也行?所以,做武评就当战绩为先,拿所谓的人物性格说事,只不过是经不起推敲的诡辩罢了。

如果做游戏,为各个人物设定武力值,卢俊义、史文恭、杜壆、关胜、阿里奇肯定在数值上是要超过林冲的。甚至于孙安、卞祥、鲁智深也都有可能数值比林冲高。但是正像开篇我们说的那样,这种纸面上的实力有时并不一定代表比斗的胜败。我们在玩《三国群英传》时,也会出现武力98的赵云击败100的吕布这种情况。游戏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小说中的斗将。

林冲最大的特点是稳,每次由他出战都会给人一种安心之感,这点与秦明截然相反。其实就战绩来看,秦明比林冲毫不逊色,除了不敌史文恭,他的其他败绩都是中计,或者被对方诈败暗算。但实力伯仲之间的两人出战,给人的心里感觉却有天渊之别。也正是因为林冲的这一特点,使得一些即便硬实力略强过他的武将也很难在斗将中占得什么便宜。

说白了,林冲体力好,基本功扎实,洞察力强,晓得面对不同情况的应对方式,不会一味猛打。所以假如面对关胜、阿里奇这种高手,他必然采取游斗的方式,稳中求胜。如阿里奇这般莽夫很有可能因沉不住性子而露出破绽。至于关胜,出了名的老油条,不会沉不住气,更不会出昏招。但是林冲拖到最后,以下风收获平局相信还是做得到的。

但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关胜、阿里奇强过林冲不多,只是略胜一筹,所以林冲可以在战斗方式上找补。若换上卢俊义、史文恭、杜壆,这样的方法恐怕就玩不转了,毕竟硬实力上的明显差距摆在那,即便是拖,也只能延长回合数,结果难以改变。

综上所述,林冲虽勇,却算不得无敌,略胜他一筹或与之伯仲之间的武将或许难以在他手中抢得什么便宜。但卢俊义、史文恭和杜壆三将,战胜林冲只不过是回合数多少的问题罢了,毕竟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谓的战斗方式就不那么管用了。

水浒传 ¥38 购买

从《三国志》到《三国无双》 三国游戏三十年发展历程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吕布、刘备、关羽、曹操等武将我们也是耳熟能详。不过,在如今的游戏界,“三国游戏”做的最好的确是日本,虽然在早期中国也有许多精品三国单机游戏,但如今已经没法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了。

数十年以来三国游戏长盛不衰,类型风格五花八门,诞生出了多个经典品牌,更可以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于三国的认知。时至今日任何玩家都会承认,三国游戏已经是三国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如今回顾这些年来冠以三国名义的游戏历史,多少能从中读出一些值得深思的东西。

还记得这款《三国群英传》吗?

缘起光荣的三国志

既然说起三国游戏,不管新老玩家首先想到肯定是光荣这个名字——历史上的1985年12月10日,正是首款三国游戏,初代《三国志》诞生的日子。当时成立不久的的光荣涉足游戏市场不到五年,一度还有过做成人游戏的黑历史,但随着1983年的《信长之野望》取得成功,光荣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合适的发展方向,在1985年推出另一款历史题材战略游戏《苍狼与白鹿》后仅仅几个月,日后成为光荣招牌的《三国志》终于正式降临。

根据制作团队的回忆,他们当初会选择三国题材,契机是在1983年底决定举办的首届中日青少年学生交流大会。当时借此机会造访北京的制作人员原本是打算顺便取材,作一款卖弄噱头的推理游戏(这款最终流产的构想叫“北京烤鸭事件”……),而在实际看到故宫、长城等名胜后,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决定做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游戏,而当时日本方面因吉川英治的小说、横山光辉的漫画、加上前一年NHK三国电视剧的影响,三国题材已经有了广泛的人气基础,于是这一企划就此决定下来。

1984年3月,制作团队正式启动三国志的游戏改编计划,原本打算在年内完成,但最后因为内容比想象的要更为丰富不得不一再延期,导致原本之后提出的《苍狼与白鹿》反而先发售,而光荣最初的方案也是将三国游戏作为“中国文化系列”的一环,原定在三国志游戏之后陆续推出水浒传、西游记以及——金瓶梅的“四大名著”系列,但最终惟有三国志系列取得了巨大成功,间接取代了其他系列的原本可能性。

(小知识:日本三国游戏中唯有光荣的三国游戏是在标题用繁体的“國”字。)

初代《三国志》游戏首次亮相的平台是PC-8801,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PC市场的特定平台,因为最初的IBM电脑及其搭配的MS-DOS操作系统无法显示日文字符,所以长期以来日本用的是NEC自己开发的单独PC系列,连带上面的游戏也是自成一派,一直到Windows时代的来临才逐渐淘汰出局。光荣早期作品除《三国志》外,《信长的野望》、《大航海时代》这些都是在日本PC上推出后再移植到其他平台,《三国志》的FC版更是等到发售三年后的1988年才姗姗来迟,而且因为卡带容量限制删减了不少内容。

不管是PC版还是主机版,《三国志》游戏的价格都是当时惊人的14,800日元,和红白机本身一个价格,比一般游戏更是高出一大截,也就此开启了之后光荣游戏的高价传统。不过若考虑内容来说,自然也有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实际上初代《三国志》当时可谓是绝对的诚意之作,从系统到角色,可以说此后系列游戏的基础都在这一作中奠定。光荣从开始就没有打算将其敷衍了事,而是真正用心去打造一款不负三国之名的全方位战略游戏,单是此后成为系列特一的角色头像,就参考了从明清人物白描绣像到民国牌子等各种文献最终定稿,可以说这种精神让《三国志》初代最终取得成功,游戏发售当年即一举夺得当年度日本BHS大奖和最受读者欢迎产品奖,让光荣就此确定了将其持续发展成为公司品牌的决心。

三十年来十三作

在初代发售后又经过四年,光荣决定于1989年12月1日推出《三国志Ⅱ》——就此开启了系列三十年的演化历史。这当中每一作自然都有不同突破点:二代开始可以自定义君主,三代画面和音乐上有了飞跃,四代首次出现了蛮族势力以及加强版的设定,五代则又有引入了个人成长和子嗣传承等尝试,DOS时代的这几作基本奠定了光荣在这个领域的绝对霸主地位,亦是三国志系列前期的代表,老一代玩家大抵都是从这几作之一入门,至于最爱哪一代就是见仁见智了。

1998年的《三国志VI》是系列首次在Windows下推出,和此前相比虽然时隔三年画面上再次有了新的进步,但系统上反而没有突破,重军事而轻内政让游戏的攻关变得流程化。随后2000年的《三国志Ⅶ》索性破而后立,抛弃了过往经典的君主系统,将重点放在展现乱世中武将的人生上,用另一个视角给玩家带来全新的体验,仅一年后推出的《三国志Ⅷ》延续了这一风格,更多展示个人视角,这也成为不少新老玩家对这几作争议分歧的地方。

等到了2003年的《三国志Ⅸ》时,系统又重新回归了君主制的正统上,而这一作的特色重点在于战斗方面,事先设定好阵型战略后不会进入即时模式而是半自动回合制,大大增加了不确定性。2004年的《三国志X》则干脆来了个集大成,把之前历代游戏的好评系统全部拿过来,从武将数量到地图任务都是系列最为丰富的一作,也是系列后期目前最受欢迎的一作,迄今为止仍有不少玩家在这一作基础上加入各种改造模式让其维持生命力。

(《三国志13》终究还是未能赶得上系列三十周年纪念日。)

2006年的《三国志11》开始,系列序号终于舍弃了罗马数字直接以阿拉伯数字命名,同时终于把武将、地图等元素换成了3D表现方式,不过反而让一些玩家认为是盲目跟风,反响并不算好,系列甚至一度陷入停滞长达六年,直到2012年的《三国志12》问世才破除了系列无疾而终的流言。而最新一作的《三国志13》虽然一度宣称要配合游戏三十周年推出,但紧赶慢赶还是没能赶上今天这个特别日期,延期到了明年初,未免有些遗憾。

而对于这系列的忠实玩家,尤其老一代人而言,《三国志》系列除了带序号的正统作品,衍生的外传同样不容忽略,甚至更有价值。1995年的《三国志英杰传》就是当时光荣的一次突破性尝试,去除了原本游戏中大量的内政部份,只保留战争内容,让游戏向着战棋类发展,同时提供多种道具策略让玩家单纯享受指挥武将战斗的乐趣,对国内不少玩家来说更是比《三国志》本身来的印象还要深刻。此后光荣也为这个系列继续推出了1996年的《孔明传》和1998年的《曹操传》,不过遗憾的或许是因为选择有限的缘故,系列没能持续发展而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品牌,最终陷入沉寂——而当时的光荣在三国题材上除了本家的《三国志》之外,已经无意中找到了新的突破点。

(《三国志英杰传》也是当时不少国内玩家的最爱。)

鄙视链生成,全战三国最顶,三国群英传8最底层,三国玩家自闭了

近些年,三国玩家快被逼到自闭了。全战三国出来的时候总觉得一帮西方人用古罗马的形式呈现三国,价值观,审美都很诡异,瞧不上。等啊等,终于等到《三国志14》,谁曾想那竟是一款页游品质的作品。所有的期待,都给了国产厂家的《三国群英传8》,如今,群英8来了,希望也破灭了。

一堆垃圾三国游戏中,同样会产生鄙视链。有玩家在三国社区发起讨论,近几年出来的三国游戏,谁是鄙视链顶端,谁是鄙视链底端?全战三国用前所未有的震撼战斗场面赢得了鄙视链顶端的王座,三国志14虽然也很烂,但烂不过群英8,所以,三国志14的玩家更有“资格”鄙视群英8玩家。

玩家“酱油果冻”:作为一个重度三国迷,几乎任何三国题材的游戏我都想玩玩。绝大多数是垃圾。拿近年出的几款单机看,全战三国虽然很酷,理念比较新颖,但内容审美离我们东方太远。三国志14好玩是好玩,就是花了800左右补全游戏有点坑钱,日厂定价实在是太离谱了。

玩家“铁板盾”说:这几年的三国单机,基本没有特别满意的,个人更偏向于三国志14。唯一一部值得一提的三国。纵向对比的话,我只玩过三国志11,感觉其实还是有很多好的改进。地形地图更精细了,加入断粮机制,简化了内政。这些都加强了三国志策略的一面,而减少了很多重复性操作。要知道我在三国志11里面,每一周目都是种地要种吐了。游戏深度还是有点匮乏,破局以后比较无聊。4个外国有点魔幻。

横向跟隔壁全战三国比较,我只能说,全战三国太让我出戏了,通篇给我一种不懂三国文化,强行贴上来的油腻感。神马“某某村的铁匠铺”,神马人物还要分金木水火土,神马”八王之乱”剧本乱入。最最让我无语的是,我99魅力万人迷备备的立绘居然画得可以给金坷垃拍广告了。

玩家“绿茶波伊奥”说:有没有人三款都玩过的?我想没有吧?这三款游戏根本就是三种不同类型的游戏,硬拉在一起搞鄙视链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这么比,我们不妨把所有三国游戏都拉在一起,你会发现这三款游戏都是鄙视链顶端。群英8再水,有氪金页游水么?多少三国题材的页游,就是套三国人物的皮在那儿瞎搞?

三国,确实是一个被玩坏了的题材。谁让它是四大名著中最有商业价值的题材呢?市面上三国题材的游戏数万款,红楼,水浒却无人问津。如果你对三国题材很痴迷,很钟情,那,游戏不是最佳的选择,拿出那本64万字的三国演义啃起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