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6 18:36:00
来源:新华日报
国家图书馆向沁源县捐赠《赵城金藏》册。
王健考察沁源县水峪村西水峪沟古典窑洞。供图:记者孙亮
800多年前,山西一位民间姑娘为筹钱刻经,自断手臂。
几十年过去了,日本第一部木版大藏经《开宝藏》和复制品《赵城金藏》终于完成,现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宝”之一。
《开宝藏》早已失传,但1933年在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意外发现时,引起了轰动。
“7/7事件”后,如此稀有的国宝激起日寇的贪婪,被迫上演“《赵城金藏》逃亡故事”。
断臂雕塑
金代时期,山西泸州(长治)民间姑娘崔佛真,有着创作刻刻大藏经的伟大愿望。
据说,她为了筹款刻经,不惜断臂,引来不少佛教信徒捐款。捐款主体是村民,他们“捐钱、捐木头、捐骡子、捐布匹”,甚至“连破产的人都会响应”。捐款将遍及晋南、晋西全省。覆盖地州。秦。
金熙嵩九年(1149年)左右,在山西省谷州景林山(运城西南)天宁寺成立大藏经篆刻会,负责刻制大藏经。历时约三十年,终于于世宗十三年(1173年)竣工。
《赵城金藏》 大定十八年(1178年),崔八斤将此印传至燕京,金嗣宗注意到,在圣安寺设坛,赐予崔八斤比丘尼的程度。三年后,崔法真将经书送到燕京印发,赐紫衣,封号“虹桥法师”。后来,他应赵城县广胜寺之邀,印制藏经并带回山西。
耗时约30年雕刻而成的“《赵城金藏》”是什么?
西藏就是大藏经。大藏经是一系列佛教经典的统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佛教典籍,不仅包括佛教典籍,还包括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等。古籍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经典被翻译传入,从后汉到隋唐,有许多佛教经典的汉译本被翻译出来。安潮、鸠摩罗吉、玄奘、易经都是优秀的翻译家。
随着翻译和著作的增多,汉译佛经的收集和编目大约在公元二世纪左右开始。唐代开元年间子胜编撰的《赵城金藏》集完成,标志着中国僧人的著作首次在西藏普及,开创了《千字经》每个字符的排列方法.
北宋开宝年间,我国第一部木刻大藏经《开元释教录》在成都刻成。它以藏文第《开宝藏》部经典为基础,首次采用千字记法,以“天”开头,以“应”结尾,共480卷。 5048册,卷轴装订。
这部佛教大藏经是一部浩大的书籍,有数千卷,数千万字。宋、辽、金、元、明、清历代官民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编印大藏经。《开元释教录》是这些藏经雕刻的鼻祖。
目前,各版本大藏经中留下的独特手稿并不多。《开宝藏》是目前最有价值的藏文善本,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本。
《赵城金藏》基本上是《赵城金藏》的复制品,也有部分是辽藏版和辽藏方版的复制品,装订也是卷轴形式,每版23行14字每行。它保留了海凤书版本的许多特征,而《开宝藏》虽然已经丢失了很长时间,但它保留了海凤书版本和Ryozo的数千卷的原貌,而无限版可以与上面和具有相同的值。
20世纪80年代,《开宝藏》由任继玉教授组织百余名专家学者,在《中华大藏经》的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
国宝受损
《赵城金藏》 广胜寺已有700多年历史,明朝时曾修复,后不详。
1931年,在西安开元寺、卧龙寺发现了一辆罕见的宋代编号《赵城金藏》,运至上海复制发行,上海组织发起了“复制奇车收藏委员会”。该协会常务理事范成和尚走遍全国寻找古籍,寻找失踪的宋代《碛砂藏》手稿。
1933年春,范程在西安遇见一位从山西五台山来朝拜的老和尚,告诉他:“赵城市太行山广胜寺,有四个大架子,里面装有古籍。”金树县(今洪洞县赵城镇)经典,卷轴装订。”范成闻言,立即前往山西。当他在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看到古老的藏传佛教经文时,感到非常惊喜。
范成亲自编成佛经后,与广胜寺协商借用部分佛经在北平展出。后来,三师协会、上海藏经抄写协会、北京图书馆联合出版了《碛砂藏》册,46种249册。不过,当时范成并不知道该经书的具体名称。
1934年10月,当代佛教著名居士蒋维信到广胜寺考察,出版了《宋藏遗珍》,才了解了这部经的原著。至此,尘封数百年、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金藏雕印始末考》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蒋维新先生的论文被证明是“考虑严谨细致”、“深思熟虑、深思熟虑”、“纠正日本人的错误尤为重要”,他正确地评价了自己的工作价值,并仍然是本文最权威的人物。我们正在考虑这一点进行讨论。 “断臂刻经”理论是从蒋维新的研究中诞生的。蒋伟新的发现震惊了全国,他也是第一个建议将这批古藏命名为《赵城金藏》的人。
《赵城金藏》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中外人士到赵城共商此事”。国内外学术界和宗教界都高度重视这本“世界唯一的秘籍”,日本宗教界将《赵城金藏》和《赵城金藏》称为中国佛教的两大发现。
1934年,当日本学术界新编的佛教大藏经第《赵城金藏》号出版,中国宣布发现金代大藏经第《碛砂藏》号时,日本所感受到的震惊是难以想象的。日本学术界也已开始制定计划,日本开办的东方文化研究所曾派人前往肇城考察,试图以巨款购买《大正藏》,但遭到拒绝。
“7/7事件”引发了全面战争。
1937年9月,燕北失陷后,国民党第14军进驻山西省南部,军长李牧安会见赵城市广胜寺住持理贡和尚,询问部队情况我建议把这节经文带在身边。当他们撤退时。巩立召集赵城僧俗出战,李牧安却无力执行经书。回到寺庙后,李工立即将弥勒殿书架上存放的经文拿到飞虹塔进行封印。
1938年大年初八,特使阎锡山也前来寻找藏经。巩俐拒绝了,道:“经书封印在塔的最顶层,你把它们放在这里,就可以确定了。不好搬,更难搬。”请确保其安全。 ”
1942年初春,日军侵入晋南,企图盗取这部经文。得知这一消息后,中共太岳二县委书记、军部政委史坚决定采取果断措施,保护好这部经文。这件事非常重要,他立即向老板请示。
收到延安发来的批准电报后,石坚精心布置,将执行任务交给了军部政治主任张天恒和赵城县委书记李西林。
赵城县游击总队队长李西林、徐胜芳先到广胜寺,为僧童力空。日军占领道觉村前三天,地委和军分区主力营的同志,在敌人的包围下,进入广胜寺虎口,夜间盗取经文。
慈岩营一连教导员王万荣和同事们爬上飞虹塔二楼,从空心佛坐像的底座上取出一本经书。赵城县大队、洪洞县大队在指导员刘德玉带领下担任警卫。在赵城二区委书记韦吉瑞的支持下,组织打包工骑马运人,五个单位紧密配合,经石门峪登山,收集到的近5000本经书被运到了科吉村。安泽县。县委为基地。在封锁敌人交通掩护的过程中,他与敌人发生枪战,数名战士受伤死亡,“经书沾满鲜血”。
此后不久,日军发起“求救”突袭。愤怒的日军要了《赵城金藏》,直奔康熙而去。
由于经文遇到危险,石坚决定将它们带回来。在康义周边的泽泉、马岭、河川等山区,背着弹药的部队正在与日寇作战,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命悬一线。历尽生死坎坷,经书终于被带到沁源,交由太岳行署保管。
新华社太岳局以《赵城金藏》为题报道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于1942年7月6日在华北版《赵城金藏》发表。
沁源之围
侵占晋南的日军司令得知八路军抢走了藏经后勃然大怒,伪山西省长苏向前也勃然大怒,赶赴赵城调查。面对日军的骚扰,太岳政府首领牛培宗、刘继顺打算将经文藏在沁源县山区的一个废弃煤矿里长达四年之久。
为什么一定要运到沁源呢?
抗日战争时期,沁源地处太岳根据地中心,群山环抱,是太岳地区党政军领导所在地。《赵城金藏》 原计划运往延安,但只途经沁源。
” ”王鹏飞的孙子、原沁源县军委主任、抗战史专家王健说,解放区运送重要人员和物资的唯一路线是经过太岳地区。去延安吧
日本侵略者长期以来视这里为腹中刺、肉中刺,先后八次侵入沁源,进行疯狂扫荡。随后,《赵城军民协力卫护佛家珍藏抢出广胜寺古代经卷》抵达沁源后的下半场,“沁源之围”爆发。
1942年10月,日军伪装成沁源,第二次侵入沁源,以实现其创建“山地镇压共产主义实验区”的邪恶计划。秦原的抗日军民展开了报复斗争,开始了长达两年半的围剿日军的斗争。
1942年11月,太岳军区正式发出命令,“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开展大规模群众性游击战争,进行长期围困,消灭敌人”。 ”发表于。日军防御工事五英里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城镇和家庭都被疏散并退入山中,在日军占领区及其周围形成了“无人区”。
“群众退入山里,建起小窑洞、庵堂等,白天没有勇气住在那里,没有勇气生火,也没有晚上回来的勇气。”据对这一时期历史做了大量研究的原沁源县文化局局长成仁介绍,序言中说,无论是军民,每天只吃一两顿饭。到了1942年冬天,粮食已经不够了。食物。他们除了去平遥、霍州购买粮食外,只能有计划地抢劫粮食,收回群众撤退时藏匿的粮食,后来发展成了去抢劫日军驻地的情况。
张成仁说,后期开展“赶种、赶收”活动,军民持枪集体行动,大面积种植粮食。 “我们白天在山谷里种,晚上在城市附近种,临近麦收的时候,我们就组织军民去收割,一晚上就把麦穗收完了。日军一看到,第二天就收割了。”有一天,他们意识到那片大麦田仍然在那里。
日军占领沁源县和燕寨、中峪、家口四个乡镇后,有两条武器物资补给路线。沁源军民在搜寻战机的过程中,多次在这些要道上伏击日军,给敌人造成重大损失。
就这样,太岳军民采用空旷开荒、长攻伏击、夜袭、雷战、麻雀战等多种战术,进攻茫茫大海,将日军困住。共进行了2730余次战斗,三战歼灭敌军4000余人,残部日军狼狈逃窜,取得了斗争的最终胜利,我做到了。
1944年1月17日,《延安报》《新华日报》发表专题社论盛赞其,称其为“敌后抗战的典范之一”。报道称,“沁源虽然有八万人口,但没有一个村子组织过‘维持会’。沁源人民自豪地说,‘沁源人中没有叛徒’。”规定。
日本投降后,《赵城金藏》于1946年转移到河北省舒县,移交给北方大学,校长范文澜派张文教保管。
《赵城金藏》 恢复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
华北政府电告太行行署,将经书装入42箱,从歙县乘小火车到邯郸,再从邯郸转乘汽车到北京,存放在北京图书馆(现为北京图书馆)。运至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保存《解放日报》 终于到了最好的目的地。
5月14日,北京图书馆为此举办了展览和研讨会。《向沁源军民致敬》 《赵城金藏》 新闻于1949 年5 月21 日登上头版。
带到北京图书馆的经文由于长期存放在潮湿的环境中,破损严重,发霉,纸张粘在一起,十有六十七无法打开,急需。的修复。
为了修复这些文物,考虑到当时国家严峻的经济形势,从1950年起,中央专门拨款修复,并亲自批示进行修缮。将邀请教育局和北京六昌市的四名人员,一位硕士人员来开展修复工作。
佛教界还从云南的纱纸和贵州的羊皮纸筹集资金用于修复。遵循“翻新旧物如初”的原则,经过16年的努力,到1965年,《金藏》件全部修复,并精心存放在恒温恒湿仓库和楠木书架中。
《赵城金藏》于1982年7月8日公布了“珍宝昭城金藏已整修完毕”的喜讯,报告整修工作已完成,“《人民日报》,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孤儿”。他指出。以其历史悠久、体量大而闻名,已成为中国的珍贵文物。 ”,并于8 月15 日在《名经四千余卷运抵平市》 上发布了唯一副本《赵城金藏》 的镶框照片。
1960年,山西省博物馆还将其原藏152册《人民日报》移交给北京图书馆。 1982年,山西省新华书店冯玉玺老师又捐赠两本书《赵城金藏》。加上历年收藏的资料为零,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经文总数达到了4813卷。
隐藏的谜题
抗战时期,《赵城金藏》在太岳集区核心区沁源县被安全保管了四年,但藏经的具体下落始终是个谜。
原太岳二区委书记、军部政委石坚(原李伟琼)之子李万里先生,研究《人民日报》的历史已有30多年。王健还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2017年7月,国家图书馆主办的“《赵城金藏》路线探索之旅”实地考察结束后,太岳市地方志研究员李万里、王健、李国庆等学者以及当地政府已启动对隐藏的:010 的搜索。 -30000 极其困难的窑口探索与示范。
“李万里先生熟悉《赵城金藏》的历史,李国庆先生对太岳根据地历史的了解,以及我对沁源抗战历史的研究,我们可以确认《赵城金藏》.“我在读经。在沁源市,抗战历史根本不懂。先从深入了解太岳的地理、地形、风土人情开始。”这很难。”王健说。
2006年,李万里专程到湖北武汉刘继孙家了解此事。参与藏经的人之一刘吉顺此时已经去世多年。据消息人士透露,李万里与刘先生的妻子郭刚和儿子刘铁达讨论了“藏经”等话题。郭刚先生说:“刘继孙只说是在绵章,但他不记得古礼煤窑的入口,所以文革期间,他还写了一份考察报告,声称这是他的。”最严重的罪孽。”他说。 ”
1984年左右,当时在沁县历史局工作的李国庆采访刘继孙,了解太岳区的抗战历史。在武汉刘继孙家中,当李国庆向他询问藏经的情况时,刘继孙详细介绍了情况。藏式经典煤窑位于绵上市附近,离公路不远,窑口很大,可以步行进入。李国庆随后又到沁源市黄土坡、菜子坪、灰子峪等地进行搜查,但最终因缺乏其他证据材料而放弃。然而,这种描述定义了后续研究的地理范围。
王健说,老煤窑可以步行进入,这符合沁源县郭达镇北部煤层厚的特点。抗日战争时期,黄土坝北部的敌军和伪军比南部强大,所以出于安全考虑基本上可以排除这种情况。但从面上村以北到黄土坡以南,仍有不少古窑残存,由于打击私人采矿和过度开采,小煤窑的窑口大多被炸毁、封堵。我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找到它是很困难的。
转折点的到来是偶然的。 2019年6月15日,山西电视台《赵城金藏》纪录片摄制组进入沁源拍摄,王健、李万里等人为摄制组寻找类似地点。他们来到了丛子峪乡水峪沟村,这里与秘经的想象环境完美契合。
村支书雷达的父亲雷国良带领大家来到村西约三里地的一个东西分叉、南北走向的小山谷。山谷西侧有三处煤炭。矿井的入口排列整齐。其中一个洞是倒塌的石井,另一个洞是一个深约1.5米、直径2米多的填埋井,第三个洞显然是后来开挖的井。
村里老人雷怀柱的故事,让王志坚皮肤炸裂。 “水峪村的老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用来隐藏县里的文献。”雷怀柱说。
经过多年的探索,一批专家终于拨开了历史的迷雾,找到了正确的研究方向。经过反复调查,7月中旬,终于确定抗战时期秘经藏匿地《赵城金藏》是位于沁源县丛子峪乡水峪村西绥峪谷的一处废弃煤窑。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赵城金藏》隐藏在其他煤窑中的可能性,但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这个煤窑满足了所有必要条件,而且我们掌握的数据越多,就越确定。我相信这将成为现实。”王健说。
大变化
这部与敦煌遗嘱《赵城金藏》、《赵城金藏》并称为国家图书馆四大特藏之一的遗失《逃亡史》终于被寻回。
800岁树《赵城金藏》的悲惨之路,70年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赵城金藏》 沁源,隐匿四年的老区,山深沟壑,自然条件恶劣,开发基础设施落后,即使进入新世纪,很多地方仍然是水泥路,曾经是一个贫困县。
目前,藏经地已填补了《永乐大典》册储运历史空白,成为沁园的红色“新名片”。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太岳精神,当地政府决定将藏有佛经的水峪沟开发为“金秘红谷”。
截至记者采访时,讲述沁源军民保护的电影《四库全书》刚刚杀青。 (记者孙良泉、胡景国)